菜市场里、洗车行边、立交桥下,这些被遗忘的城市角落,正在变成咖啡青年的秘密根据地。
最近我发现有些咖啡店,专门选址菜市场、停车场等“冷门位置”,而且有人稳定经营多年、已开出5家店。
这是什么“奇葩”开店思路,背后有什么逻辑?
一、开在洗车行、菜市场,“让咖啡像豆浆油条那样日常”
最近在武汉的朋友,迷上了一家小店,听她说,这家店开在了汽车美容店旁边,每次过去都得费点功夫,但让人念念不忘。
门店不算大,只有10~15平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经典款、创意饮品,这里应有尽有。
比选址更独特的,是她们的创意咖啡。比如以“武汉”为主题的创意饮品,就结合了当地特色热干面,将芝麻酱、花生酱、浓缩咖啡调和,淋在光明奶砖上;主题为“兰州”的创意饮品,则使用了兰州市花苦水玫瑰。
出于好奇,我联系上了这家叫做在野咖啡的小店,主理人欧阳师傅已经在武汉已经开出3家店。
欧阳师傅告诉我,她们的第一家店,就开在了菜市场旁,后来菜市场倒闭,才有了在野咖啡,之所以选择这些“小地方”,也是因为固定成本更低些。
在野咖啡日均出杯量达到40~50杯,第一波客群自然是车主,年龄在22~50岁之间的他们,保养车辆较为高频,属于中高端人群,与咖啡的调性也比较契合。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爱好打卡的年轻人专门赶来打卡拍照,吸引他们,靠的就是店内创意饮品。
“我们更愿意将节省的固定成本投入在咖啡和顾客身上。”欧阳师傅介绍,除了成本这一必要因素外,选址在菜市场、洗车行,欧阳师傅还有别的考虑:她希望将咖啡真正变成日常,而不是必须“停下来细品”的小资饮料。
“我们想做的咖啡,不是让你停下来去喝,而是进入你的生活,像豆浆油条那样真正日常化。”
把店开在菜市场/洗车行旁,就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的方式。
这一想法不是个例,我发现,把咖啡馆开在菜市场、洗车行、停车场,似乎是低成本开店的一个好思路。
二、菜市场卖咖啡,已经开出5家店
最近,有家天津的咖啡店引起了我的注意:
开在菜市场旁,客单价平均16元,堂食/外带都可以 ,店内菜单很丰富,经典款、特调都有,也有果咖系列。
我了解到,这家店叫久星咖啡,已经稳定经营了5年,周边有很多固定客群。
并且,久星咖啡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早餐时段”,7:30~9:30,是打工人的时间,美式9.9元,还送特产大黄油饼干,除此之外,还有14.9元、16.9元的早晨套餐。
“赠送饼干是考虑到上班族早起太匆忙,空腹喝咖啡容易身体不适。”主理人老于告诉我。
而且,这家店选址在菜市场不是偶然,最近老于正在筹备第6家店。这几家店都有一个共性:都开在菜市场旁边或菜市场内。
租金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菜市场有自带人流量,消费人群不仅仅是年轻群体,就连大爷大妈,也会来买杯咖啡。
菜市场的选址,本身就是居民区的核心位置,交通多半也比较方便。
而“逛菜市场”,是一个刚需型的固定行为,每周都要来几次,见得多了,购买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
三、开在停车场,周围是海鲜排档
在福建的小明,则在老家停车场里开了家咖啡店。
这家叫做Day-off的店开在了村庄停车场的入口处。
对于老板小明来说,在这里开店足够方便,又是老家,周围还有自家的海鲜排档店,节省不少开支,店内产品均价25元,以经典款咖啡为主,也有少量特调和单品手冲。
与武汉的在野,天津的久星类似,小明认为,开在停车场附近,会有一波固定的人流量,再加上海鲜排挡就在周围,很容易拥有稳定客群。
除了这波稳定客群,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探店型客人,“旅游城市往来的客人会有咖啡的需求”。
小明说,门店面积15平,咖啡多为打包杯,堂食外带都很方便,平均日出杯量在30杯,对于乡村咖啡店来说,已经是个不错的成绩。
四、奇葩选址背后:较少的成本,做被忽视的生意
听了他们的故事,我发现,咖啡进入城市角落,还有很多“精准开店”的机会。
1、刚需场景下开店,自带稳定客流
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这三位老板,都不担心客流量,而且几乎都是附近区域的唯一咖啡店。
菜市场、停车场、洗车行,这些场景虽小,但都是生活刚需,或许你不会专门买杯咖啡,但一定会去这些场景下买菜、停车。
而且,这些刚需消费,都存在“时间空档”,等待洗车、挑选果蔬都需要时间,这就为进店购买一杯咖啡创造了条件。
对于这部分客群来说,买咖啡只是“顺手”的事,做汽车美容的时候点杯咖啡,坐着发几分钟的呆,更契合如今快节奏的生活。
“咖啡或许不是刚需,但你在上班过程中一定会买早餐,你下班回家时,也一定会买点菜,刚需场景下卖咖啡,才是我们需要做的生意”。
2、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店,租金低50%
小红书上,“1万元/5万元开家咖啡店”,这样的笔记遍地都是,而结局很多都是惨败,资金的限制,让他们无法放手去做。
而这波开店的人,他们舍弃了繁华选址,选择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
以在野咖啡为例,开在汽车美容店,旁比起开在市区,租金要低了50%左右,节省下来的开支,就能用来提升产品品质。
3、打开思路,社区咖啡还有很大潜力
从南到北,上文提到的3家店,本质都是社区咖啡,他们做的是真正大众化的咖啡。
欧阳师傅告诉我,她们想做的店更像是“咖啡大排档”,让咖啡直接进入生活,而不是需要享受的“小资情怀”。
欧阳师傅看来,这些真正接地气的地方,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谁能保证这些地方没人爱喝咖啡呢?去商场和买菜都是‘逛’,咖啡不该有场景限制”。
把门店开在海鲜排档旁的小明,也有类似想法,“为什么一定要给咖啡设置场景?只存在于市区的咖啡,不是真正的日常饮品。”
4、做日常化咖啡,不需要专门“停下来喝”
“你会为了豆浆油条专门停下来品尝吗?”
在欧阳师傅看来,需要顾客专门去店里打卡,坐下来慢慢品尝,但这种行为本身就脱离了生活。
没人会为了豆浆油条驻足5分钟,咖啡应该与生活衔接,不是“停下来享受”,而是“边走边喝”。
如何将饮品“刚需化”,这些独立咖啡人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没人注意到的“奇葩”角落里,用较少的成本做被忽视的生意,他们对自己已经有了精准定位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