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一杯简单的饮品出发,去探索、赋予咖啡更多的可能性?
在咖门2024新咖啡大会上,一尺花园合伙人张梦翔以《咖啡体验创新:一尺之间,与自然共生》为题,阐释了他们的理解与实践。
以下是演讲实录(有删节)
一、当建筑有了心、肺、灵魂,才算作重获新生
跟大家分享一尺花园从无到有,包括到现在的一个心路历程。
我们的母公司叫"一尺之间",我们相信人对于大自然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也相信一尺是人与人沟通交流,与自然相处的一个比较舒适的距离,我们想拉近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美好链接。
我们主要经营四个品牌,一尺花园、一尺之家、一尺之光、一尺学院。
一尺花园,门店多在一些中式老宅里面,主要是通过软装、绿植和留白空间,打造舒适的空间氛围。
2015年刚成立时做的是民宿,是在陶家宅一号店,最开始是希望有一个整体的空间展示我们的家居产品。
随着到民宿度假的客人越来越多,他们早上有喝咖啡的需求,我们就开始做咖啡,然后客人又有就餐需求,就衍生出小馄饨、面条、米线等简单的食品。
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客人的需求变化,慢慢的我们把民宿变成了现在咖啡的场景业态。
目前,我们在上海每个区、远郊和近郊都有布局。
我们很重视绿植的应用,对每一家门店的打造,会从四个方面进行。
绿植是“呼吸的肺”,向阳光生长,当它被大量植入到这些建筑物里面,这个建筑物就有了一个肺。
咖啡机放进来之后,它的香气和它轰隆隆的声音,就像心脏。
留白空间,是客人到门店的一个缓冲,3~5分钟的停留,欣赏一下建筑物的雕花,或者展陈,然后再进入到咖啡区域。所以,它是这个建筑物的灵魂。
客人多了之后,在建筑物之间自由地穿行,就好像这个建筑物的血液一样。
当建筑物有了心、肺、灵魂、血液,它才可以算作是重获新生。
一尺之家,在门店做艺术空间的展陈或活动。比如小型的雕塑展、装置展,还有油画展、书画展、插画展,作家的访谈会和小型音乐会等等公益类活动。目前已经做了上百场。
一尺之光是在门店每一个合适的区域,无论是在留白的艺术展厅,还是公园绿地,给到小朋友一些动态的互动,比如皮划艇活动,带小朋友做种子插画、亲宠的活动等。
我们也会根据不同门店的在地文化,创作一些这个门店特有的食品,会做比较多的文化咖啡和文化食品。比如在绍兴鲁迅故里店,会做出百草园的咖啡;在浦东牡丹园店会做牡丹咖啡。
一尺学院是对年轻人生活美学系列的一个培训。在进行专业储备的同时,也向社会开放创业课程。不仅仅有关于咖啡类的介绍,也有一些财务类、战略类课程的培训。
二、网红想长红,要给客人更多舒适性的表达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现在进行改造运营的一些“老”业态。
第一个,是大家熟悉的中式建筑。
基本是以人与自然的设计理念为核心,通过建筑美学去将特殊的场景延续。把新的生活方式像喝咖啡、吃轻餐放在老宅里,形成一些冲突感,给大家制造记忆点。
第二,我们会在西式洋房里进行改造。
第三,还会改造一些工业厂房。上海有朱家角的筒仓,一个粮仓改造成咖啡馆的案例。
同时,我们也会在公园绿地进行咖啡配套的改造。
选址标准上,和一般的商业选址逻辑不一样,不仅是地段,我们可以接受它是离市中心包括副中心30~50公里的范围。
现在年轻人的消费决策主要来自网络,一尺花园正是抓住了这样的红利。我们比较反感被称作"网红店",又吃了"网红"的福利。
网红想长红,要在不同的商业体验、场景打造上,给客人提供更多舒适性的表达。
像陶家宅、红窑、香樟花园、桃浦中央绿地、浦东世纪公园、岑卜村、园博园、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等各具特色的门店,我们会把各自的特点挖掘保留,用更舒适的方式去表达。
在消费者视角下的花园,可以看到关键词围绕着“古建筑、文化咖啡、周末目的地”,其实一尺花园发展到现在,也是跟着客人的需求一步一步改进的。
一个城市多宏大,它就应该有一个多宏大的“花园”去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