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成交总额达到19.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茶饮竞争白热化,LINLEE林里柠檬茶(以下简称LINLEE林里)却在红海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在咖门2025研发者大会上,LINLEE林里创始人王敬源分享了增长背后的经验,包括面对2000家山寨店围剿时的困难和应对,一起来看——
7平米小店逆袭:
选对赛道比努力更重要
2012年创立LINLEE林里,至今已进入第13个年头。
创业初期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LINLEE林里的第一家店,因选址和客群定位失误很快倒闭;2014年开了第二家店,半年后又因城市修路被迫关停。
两次失败让我开始复盘:当时门店主打18~22元的港式奶茶、奶昔等产品,高客单价将客群限制在高端小区,而湛江作为700万人口的三线城市,20元以上饮品面对的直接对手是星巴克,消费者为什么选择我们?
与此同时,我原本从事的运动自行车行业也在2015年因共享单车的崛起走向下坡路。
这给我的启发是:投入任何一个行业,要跟着行业的趋势,如果行业向下,我无论如何努力,也拿不到更好的结果。
所以我开始想,如果再选一个行业,要选什么?2016到2018年那段时间,我天天泡在咖啡店,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第一颗香水柠檬。
一家相熟的咖啡店老板订的是黄柠檬,结果送来的是青柠檬(香水柠檬),老板不肯收,送货的阿姨很为难:“大老远送来的,也就5斤10块钱,要不就收下吧?”我看阿姨辛苦,出于共情就搭了话:“用这柠檬做杯喝的,15块我来付。”
当香水柠檬切开时,整个店铺香气四溢。我从没有闻到这么香的东西,加上我本身就爱喝汽水、咖啡,尤其喜欢雪碧——而雪碧卖得最好的就是柠檬味。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机会。
当时的茶饮市场,已经有1点点、CoCo都可、蜜雪冰城等,如果我跟着做一样的产品,有机会吗?等我追到他们的水平,他们到了哪里呢?我必须找到一个差异化的突破口,打一场“必胜的仗”。
这个突破口就是——香水柠檬。接下来我跑遍全国市场,发现这个品类在国内几乎空白,这让我无比兴奋。2018年,我靠朋友圈融了第一个100万,专注打磨门店模型和供应链。
第一家店开在湛江,7平米小店月租金仅800元。3个月时间,门店营收做到15万,毛利10万,这验证了店铺模型的可行性。
柠檬造就了冰红茶、雪碧,甚至蜜雪冰城,尤其是黄柠檬,消费者有广泛的认知基础。而且柠檬口味的RTD饮料也证明了市场体量,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个行业。
但自行车行业的教训提醒我,要成就更大的事业,必须拥抱更大的市场和人才池。2020年,我将公司从湛江搬到广州。
如今从结果倒推,这个过程是正确的,现在LINLEE林里在营门店有1950家,2024年的商品交易总额是19.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日店均增长了7%。
2000家山寨店围剿
“一周换招牌,让消费者自动站位”
“先选对事,再把事做对”,这很关键。柠檬茶产业本身就在高速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超360亿,同比增长20%。在一个上升的行业里,LINLEE林里的增长是顺势而为。如果没增长,那反而是我们经营能力的问题。
LINLEE林里的对手是谁?当我们只有500多家店时,山寨店就有2000多家,投资人甚至问我哪个才是正宗的。那段时间,我在“真假”问题上纠缠,精力都耗在区分上,而不是拓展市场。
后来我想通了:如果一个品类真的好,挂什么牌子都会增长。如果我们连这些无组织、无纪律的山寨个体户都打不过,那叫什么名字又有什么意义?
一周之内,我自己出钱,把当时所有门店的招牌统一更换升级。这个举动极大提振了加盟商信心,也向市场宣告了我们的决心和实力。
最终,我们打赢了这场仗。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消费者和自媒体能清晰分辨谁更专业。体量大、标准化、运营强的连锁品牌,就是专业的代名词。
所以,LINLEE林里增长的根本,首先是选对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品类。
投入50%资金建供应链
用“极致单品”打造护城河
但品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同质化必然出现。大家都在做柠檬茶,LINLEE林里的护城河在哪里?
我最担心什么?我怕对手的水果比我更新鲜标准,价格比我更低,商品比我更好。尤其在鲜果和小料上,头部品牌有巨大优势。
我的策略是:与其在对手的全品类优势战场上硬拼,不如“单点极致突破”。我们集中所有火力,把柠檬茶这个单一品类吃透、打穿。
就像瑞幸,先靠运营体系、单店模型和极致效率守住咖啡基本盘,然后推出轻乳茶去拓展新赛道。但反过来,轻乳茶品牌是否能进攻咖啡呢?咖啡作为舶来品,在消费者认知里天然自带“高阶属性”,就像LV可以卖15元的T恤,但15元的T恤卖不出LV的溢价。
而水果类饮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效率。2021年,即便公司账上资金有限,我们仍用50%资金建工厂、投果园,保证柠檬价格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随着市场波动。
所以,LINLEE林里的“护城河”就是:把香水柠檬茶做到极致。“绝招”是什么?就是把一个简单动作(做好一杯柠檬茶)练一万遍。
前提是这个品类本身有深厚基础,雪碧、冰红茶给了我们信心。未来,LINLEE林里一定也会有第二种水果。
与消费者共创IP
1年送出1.1亿只小黄鸭
再说到我们另一个重要的增长引擎——小黄鸭。在2024年,全年送出了超1.1亿只小黄鸭。
这其实有点“无心插柳”。起初的想法很简单:顾客排队时无聊,送个小玩具缓解情绪,顺便利用他们的社交资源帮我们宣传。
选小黄鸭是因为它便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门前大桥下”谁没听过?),而且成本可控。我们自己投资了工厂来生产。
坦白说,我们当时不具备打造IP的能力,也不具备做艺术作品的能力,唯一的“笨办法”就是“大量送”,像分众广告一样,通过高频次、大规模的曝光,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记。
在社交平台上引导大家在汽车上放,在电脑上放,同时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配件,把这个生态玩起来。
一杯饮品16、18块,会通过小黄鸭模糊商业的概念,和顾客建立情感链接,让LINLEE林里成为有温度、有感情的品牌。这个IP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顾客赋予和创造的。
做长期主义者
深耕产业,拒绝诱惑
最后,我想分享几点关于长期经营的思考:
首先是正直的经营理念,站在消费者角度,与加盟商、供应商一起,正直、真诚、共赢去经营品牌。
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与生态伙伴建立共赢关系,保证每个环节都有合理利润,客户永远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关注团队成长。公司从十几人到近500人,核心是从“个人成功”转向“团队成功”。我们内部文化是“真诚开放”,数据透明,不开PPT包装的会。
培养团队就像养孩子,保护得太好反而长不大。把自己“缩小”,建立好制度,把责任下放,让团队在担当中成长。
同时,作为创始人也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说实话,以LINLEE林里现在的销售规模,要满足个人物欲很容易,但我没这么做,因为我相信克制能带来更大、更长远的回报。
最后是深耕产业,拒绝诱惑。
今天在座的各位老板都很不容易,能走到今天,运气和行业机遇占了很大成分,二次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与其盲目尝试新领域,不如专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壤。
我自己就吃过亏:在LINLEE林里快速发展的时候,我投过不同的餐饮项目,结果每一个都惨淡收场。
教训很深刻: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专注自己的核心产业,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茶饮行业超过3000亿,但上市公司只有6家,相比其他成熟行业,空间还非常大。
未来3到5年,这个行业一定会出现“头部通吃”的局面——20%甚至10%的企业会拿走70%的利润。
所以,摆在大家面前的路很清晰:要么全力以赴冲进行业前10,要么沉下心来做“小而美”,在特定区域市场耕耘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