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吃推荐:无连锁店、需熟人带路

分类栏目:首页>>石占学院>>前沿资讯

吃货研究所

开间甜品店

虽然紧邻着美食之都香港,深圳却常常因为缺少本地特色美食而被诟病为美食荒漠,坊间更有传闻:深圳的特产是椰子鸡,代表餐厅是麦当劳。以及,无论你是从沙头角走到蛇口,还是从龙华一路来到福田,款待你的总是砂锅粥、牛肉火锅和酸菜鱼。

然而果真如此吗?其实,在这座号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开放包容的品格早就被写在了味蕾的接受程度上。深圳没有太多能打的当地菜,但五湖四海的菜“来了就是深圳菜”。在这座并不奉老字号为圭臬的年轻城市,你能吃到祖国大江南北的特色风味。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几家暂时还没开连锁店、需要熟人带路、高峰时段需要早点去的美味店铺。

1、高三姐豆花店 

走进高三姐的门,仿佛瞬间就来到了四川。扑面而来的方音,热气蒸腾的木质饭桶,麻利干练的老板娘……所有的一切,都为我们迅速描绘出一幅市井嘈杂的从容日常。对于深圳这座人人身世若飘蓬的移民城市来说,这样的氛围实属珍贵,然而就是这样的气氛,从容且随意,丝丝缕缕地,牵扯出无数段远方的温暖记忆。

高三姐店里的招牌是豆花儿,而且是那种最传统的,每一口都溢满豆子腥气的菜豆花儿。有的时候店家正忙,你也可以自顾自地、轻车熟路地掀开盖子,顺着淡绿色豆腐汁的边沿舀上颤巍巍的一碗,配着店里自己调的辣椒蘸料吃。

并不是所有的川菜都重油重盐,也并非所有的川菜都有意要铺满红红的辣椒造成视觉上的震撼,一份普普通通、青青白白的豆花儿,就能让挑剔的味蕾赞不绝口、手不释筷。

当然也有炒菜,用不着看菜单,自己拿过手写点菜单来大笔一挥,写上一份爆炒腰花、一份水煮牛肉,再来一碗米饭,就能舒服熨帖地吃出一身汗。

家常的味道在深圳总是很稀缺。高三姐的店近乎执拗地保留了家乡的做法和风味,为无数漂泊的时刻开辟了一方可以驻足和回望的天地,好吃得让人简直想致敬。

除了吃饭,高三姐的店还是民间的信息集散中心,回四川有哪些客运线路、几点、在哪发车,去哪里有什么要求规定,在这都能打听到最新的信息。泸州、南充、广元、内江……一些或亲近或遥远的地名被偶然提起,在一个又一个游子的脑海里停靠;酸菜魔芋、回锅肉、荤豆花儿……一道又一道菜名像接头暗号,味道对上了,心意也就相通了。

2、老周记顺德双皮奶 

老周记离高三姐不远,凡是这些自带“名号”的店铺,总会无端增添我对它们的好感。不过老周记的确没让人失望。

老周记卖的是糖水,在广东,“祝你的生活甜蜜蜜”不再只是一句客套话,而可以成为一个消暑宵夜的实际选项。

别看菜单写了满墙,老周记的产品其实非常简单。双皮奶、汤圆、西米露、龟苓膏,再加上炒粉和几样家常糖水,就是全部了。店铺有名,不在招牌上,东西好吃,也不在菜单上,抛开接地气的价格不谈,能把明明可以在家自己煮的糖水做得让人们心甘情愿跨区来“打卡”,足见老周记的真本事。

双皮奶滑,滑得让人刚吃第一口,脑海里就先闪现出了“纵享丝滑”的广告;西米露润,甜不喧宾夺主,西米也不干瘪无味;龟苓膏惊艳,配炼乳,一定要配炼乳,炼乳的丰盈天生适合龟苓膏纯粹的灵魂。还有别处吃不到的煮到恰到好处的鹰嘴豆、薏米和紫糯米,绝对能让你一高兴,就把零食吃成了加餐的效果。环顾四周,标配大多是:点一份、加一份,再打包带走一份。

3、面椒制面所 

坂田开了一家主营杭州拌川的面馆,每当我啼哩吐噜把面条吃得风生水起之时,总会强按住心底里想要就瓣儿蒜的渴望,提醒自己要注意形象。

面椒制面所实在是太特别了,没见过这么开店的。他们小招牌的“凡人一生必有一面之交”的slogan,让人回味,墙上挂着“紧事宽办,吃面优先”的大字,仿佛每一位进店的客人这世上什么都可以放下,除了手中的麺椒拌川。还有老客人送锦旗:“拌面加腰,独领风骚——一个吃面会醉的客人”。有很多店主手写独具个人风格的书法裱装挂墙。吊旗上很多文艺的话语,来过的知道自己进的是家面馆,没来过的,兴许还以为误入了一场“老艺术家”的书法展销会呢!

然而这家面馆的确不以花里胡哨的店面风格取胜,也无心什么网红经济,他们就是很专注地制作,凭着花样繁多的现炒浇头和香、滑、韧、劲道的手工面条占了先。更何况外卖菜单上还有依照不同老顾客的喜好而私人定制的独家菜单呢?总之每处细节都流露出老板的用心。

牛蛙捞面、爆肝拌川、黄鱼面……按照店家给的分量,每次吃饱都充其量算是“浅尝辄止”,可是让人心动的选项何其多啊,于是又总忍不住义无反顾地来了一次又一次。和讲究“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牛肉面不同,“拌川”的特色体现在了浇头上,颜色和滋味处处都有讲究,摆在桌前的这碗面条看似平凡,实则凝聚了店家无限的心意。

“一人只可结缘一张,请勿多拿”,吃完面条四处观察,墙上的一沓字条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老板在制面的间隙发挥余热,泼墨挥毫,又信手写了好些内容,随意挂在一边,留给感兴趣的食客取拿。我挑了写着“碗净福来”字样的一张,很是欢喜。

千店一“面”吃得久了,很难不偏爱面椒的气质。它为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慢可能。

4、南充方锅盔 

南充是四川著名的小吃之乡,其中有一款极具代表性的产品,名字叫凉粉灌方锅盔——把凉拌好了的豌豆凉粉夹在烙得焦香的锅盔里,口感、滋味、颜色,全有了,尽管跟驴肉焖子一样,也是主食配主食。而我最近就发现了一家好吃的方锅盔店。

锅盔老汉手里拿着面剂子,转着圈儿地往里面包着红糖,包好了馅儿的锅盔放在了案板上,然后又拿出装芝麻的罐子,开始往锅盔表面粘芝麻。他不断地用后一个面团的表面,去粘案板上前一个面团掉落的芝麻,然后等所有锅盔都粘完了,又把散落的芝麻重新收回罐子里。

老汉一边手下麻利地做着这些,一边慢悠悠地和我说话:

“这个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南充口音说起普通话来,尾音依旧不断向上扬,感觉像在描眉,听起来也有几分得意。幸好他说的是带花椒味儿的方言,不然我一定以为他会立马下碗面给我吃,没准儿还能从面碗底翻出来个荷包蛋的那种。

“做小吃呢,最重要的是健康,没有健康,再好吃又能怎么样?”锅盔老汉六十有七,他在城中村里开了一间名叫“南充方锅盔”的小吃店,八个月前,从我第一次迈进他的小店开始,每件事都在颠覆我的认知。

“这个店里面,除了山楂饼和葡萄干,其他全部都是我做的。”

“芝麻和花生碎是你自己炒的?”

“是啊。”

“冰粉是你自己做的?”

“那是。就连这个发面的面肥,都是我从老家带来的。”

“油也是你榨的?”我指了指野蜂飞舞的菜籽油瓶。

“当然。红糖也是我自己熬的,用甘蔗。”

“不可能吧?”

“那有什么不可能。辣椒香吧,这都是我自己炒的。”他哗啦一下,又把盛辣椒面儿的八宝粥瓶子从架子上拿了下来,“这可是黄辣椒,你都不问问我多少钱一斤。”他脸上得意的神色又勾起了我上一次吃米粉的回忆。

“有微辣、中辣、特辣、辣到哭——你要哪种?”

“哭吧,我还没辣哭过呢。”

“算了,还是给你做个特辣吧,不够还可以加。花椒呢?也要麻到哭?”

“呃,不用不用,中麻吧。”

“嗯,一百八一斤,绝对好吃。”

除了原材料几乎都是自己制作以外,老汉对食物还有近乎极致的完美追求。

“大米磨成浆,然后加上鸭蛋清,用机器一压,就是米粉了。”

“你还没有看过我家的米粉汤吧?”老汉来了兴致,忽然抄起马勺,掀开了热气腾腾的锅盖。”我赶紧凑上去观摩。

“哇,用的是大骨头啊,怪不得这么香呢。”

“大骨头?妹妹——半锅都是骨头呢。我从早上五点多就起来熬。”老汉不时给炉子上的锅盔翻面儿,同时热情地向我介绍着店里的一切,言语里洋溢着按捺不住的骄傲。

“我读书不多,讲不出来,但是我可以做给你吃。”老汉笑了笑,继续毫不掩饰地宣告自己的得意。

在深圳,我特别喜欢寻觅这种厨师操着方言的小吃铺,一来为了尝一尝地方特色,二来,就是为听他们的乡音。“好吃惨咯。”妹妹——”“我跟你说一哈”,冯骥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物质文化遗产中得到保存,信然、可证,撒了方言作料的小吃,就是比在美食城、“大食代”里吃到的更有滋味。

5、大美面包坊 

大美面包坊是一家品质十足的社区面包店,然而它给人们带来的,却并不只是拿来填补每一个清晨的生活必需品。

正在四处苦寻好吃的恰巴塔时,我偶然间发现了这家温暖的小店。它就开在居民区的楼下,每天迎接朝阳,目送无数个行色匆匆的背影出发,又挥别晚霞,永远掌着一方柔和的灯光,在楼下守候。

深圳的生活节奏何其快,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从容地吃上一顿丰富的早餐,但大美在做的,就是尽力在面包的品质上做到最好,用高品质的面包努力向人们传递一种生活的理念:无论日常生活多么繁忙,人们仍然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

“有时候我的心/就像刚烤好的面包”,每次来到大美面包坊,总会让我想起石川啄木的这首俳句。美味的面包让我们对生活萌生出更多蓬勃的期待,吃着松软喷香的大米面包、嚼着滋味十足的番茄芝士恰巴塔、 掰着筋道喷香的碱水结、南瓜贝果,我好像又重新成为了那个对生活充满勃勃期待的“野心家”。

最惊艳的要数大黄米面包了,糯米和紫米做馅都比较常见,谁承想还可以用大黄米!而且还是用在面包里的跨界结合!在山西金风玉露一相逢后,我总对大黄米念念不忘,糯、香、韧,自带谷子的香气,每一口都像是大地的祝福。

远处是风景,近处才是生活。走在城中村,猛吸一口混杂着重庆麻辣烫、土家酱香饼和笼屉里包子被蒸得湿漉漉的香气,突然在一瞬间,理解了这座城市。深圳人来自四面八方,共同建设这里,也同样应该在这座城市拥有一席之地。这座城市也应该有足够的理由,让每一个人爱自己的家乡,也更爱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