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到手,手起管落,猛吸一口,小料争先恐后地涌入口腔。
敏锐的舌尖识别出一粒爽滑、耐嚼、爆汁的方块,沁甜的滋味蔓延开来。
习以为常的一颗椰果,它从遥远的食品生产线来到你的齿间。
但你有没有想过:椰果虽然名中带“椰”,它和椰子真的有关系吗?
东南亚人会告诉你:有的,甚至还跟菠萝有关系。
椰果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19年的菲律宾。
菲律宾人偶然发现,废弃的菠萝汁发酵后会变成一种耐嚼的果冻状食物;但当时的菠萝产量不稳定且成本高,而椰子却随处可见,用椰子水发酵出的椰果就应运而生了。
到了20世纪末,菲律宾已然成为亚洲主要的椰果生产和出口国。2011年, 菲律宾的椰果出口量超6000吨,如果做成200克的椰果罐头,这个出口量足够给热带邻居海南的居民每人发三罐。
椰果的确不是椰子肉,它实际上是椰子水或椰子汁经细菌发酵产生的凝胶物[3]。
在椰子水中加入固定比例的纯水、糖和发酵剂菌种,室温静置发酵7-8天后,凝胶状的椰果就会在表面形成。
木葡糖酸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是醋酸杆菌(Acetobacer xylinum)的一个亚种[5],它是椰果制作的“功臣”。
椰子水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和糖,木葡糖酸醋杆菌会利用其中的葡萄糖进行发酵。当葡萄糖通过苷键连接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6],进一步聚合形成网络结构[7],就成为培养基表面的细菌纤维素——椰果。
纤维素不仅能用于美食制作,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