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名菜竟然是...江西小炒?!

分类栏目:首页>>石占学院>>前沿资讯

风味星球

川味串串香全套技术

“我们赶紧去吃海鲜吧!” 

来台州的美食爱好者,大部分直奔那几个耳熟能详的台州菜餐馆,但本地人听到,大多还是低头微笑。台州海鲜固然好,但生活在本地,吃得机会真不算少,无论是隔壁的面馆,还是老妈的厨房,最新鲜的梭子蟹和八爪鱼几乎天天相见。久居外地回到台州,本地人内心最想念的,反而是一种离开台州以后几乎吃不到的地方特色:

江西小炒。

一种大面积存在于浙江的江西特产。

火大油多,滋啦一声,爆香的姜蒜热浪从传菜的窗口传出,一把干辣椒,眼泪和口水都被逼了出来。炒勺敲打着锅底,传递着老板扎实不羁的心态,无论是猪肉还是鸡肉,快速翻腾,动物油脂在高温下吱吱渗出,糖盐无需拘谨,老酒提升高度,下料随意,带着热气出锅,半分钟随米饭下去,香辣烫油。

鱼两面煎透,鱼皮收紧,刀口泛着金黄。猪油的香气渗到了鱼肉的肌理中,葱炸的脆,鱼葱同烧,一勺热水,汤炖着发白,再一勺酱油,又成了诱人的枣色。火候到了,葱化在汤里,咸香葱香加酱香的红烧鱼出锅。

没有江西?没有辣椒?没有河鲜?在台州,“江西”似乎只是熟人之间心知肚明的接头暗号,双方默契一对头,端出来全是江浙人的心头好。

台州九龙大道的“江西特色小炒”就是这样的一家店,江浙化得让人一度怀疑老板是不是名字叫“江西”。

蓝底黄字,六个字店名,一串老板的电话,低调到路过也没人会多看一眼。唯一能体现实力的是“十年老店”四字。透过玻璃窗,圆桌长桌,啤酒香烟,几张来不及收拾的桌子上,盘子早就光光,穿着T恤拖鞋,打着赤膊的男人们说得欢,吃得美。

墙上挂着洋洋洒洒近八十道菜的菜名,少有水煮,干锅和红烧才是主角,玩的也不是辣的哇哇叫,明显和江西“红辣椒炒青辣椒”的主题背道而驰,以我在江西上大学四年的经验来看,这种菜真要给江西人看见是要开骂的。但是台州人民独爱。

干锅牛腩,扼杀了对牛腩的固有印象。高温下,牛油散发着淡淡的奶香味,筋膜的收缩拉近了肉与脂肪的风味距离,葱姜的香气随着温度的升高愈发浓烈,筷子简单炒拌,热气从下向上冲,光它就能下饭!而另一道干锅臭鳜鱼,温度更是让发酵香气愈发浓烈,不是爆炸的发散,是慢慢的从一个点,随着热浪往人前推。

家常的一个油焖茄子,也够见功夫。台州本地嫩茄,经络软,外皮薄,自带鲜甜味。油里一把辣椒炒红,蒜不必细碎炸出香味,下茄子,香辣浸润茄子,米饭杀手是也。最后一碗芋头汤,细腻带着猪油气,也是颇有江浙名菜芋艿羹的意味。

吃完再看墙面,剁椒鱼头,糖醋排骨,回锅肉…简直一面墙都跟江西毫无关系,为什么要叫“江西小炒”?

其实,创造江西小炒的还真的是江西人。他们大多来自江西东部的景德镇乐平或上饶,长期和江浙地区商贸频繁,铁路汽车将他们带出江西,一路从家走到浙南,又走遍浙江。饮食上,这些人吸收了浙江人的口味习惯,却又没忘记做家常口味菜的手艺。于是大刀阔斧降辣度、改食材。“赚钱第一嘛,好吃才能卖得出去”,一个店家骄傲的和我说,地道是真不地道,好吃却是真的好吃!

“六个菜,155,拿150吧”,老板娘瞟了两眼手写菜单,在本已经很便宜的价格上再抹个零,这是“江西小炒”的人情世故,实惠才能留得住更多人。

最贵的菜也就六七十,大多菜不过20块,还量大新鲜。早上菜市现杀的活鸡,切小块下油锅,与辣椒同炒,鸡不是顶级水平,但从菜市场到锅里的时间不超过4小时——不是预制菜能比的。一条活鱼,全须全尾,实实在在,味道虽然不及顶级饭店,但是诚意满满。

商辅南路的江西小炒,便宜的酸辣鸡杂最为解馋。与鸡贩子保持良好关系,当天最新鲜的鸡杂就独留给你,新鲜鸡杂处理起来最为复杂,要反复洗去味,再焯水撇去浮沫才行。青红辣椒加泡椒,鲜辣酸香,鸡杂切的细,火给的足,洋葱增香的同时又提供淡淡甜味,温和了辣的刺激。油脂的香气包裹内脏的脆韧,嘎吱嘎吱,再来一勺酸辣汤汁拌饭,直呼过瘾。

花园路的江西乡村饭店,则是主打大排档风格。夫妻二人经营,尖椒肥肠绝不省成本,在辣椒快赶上肉价的今天,老板也决不吝啬。肥肠切大块,辣椒斜切,青辣椒斜刀,辣椒肉薄,肥肠脂厚,一个吃透油,一个辣透油,这种配置烹饪学校可不教,是独属于野路师傅的经验。

“江西小炒”价格便宜,究其原因,是江西人抱团做生意的意识带来的。首先是夫妻店,人工成本低,其次几家“江西小炒”共用一个菜贩子或肉贩子,掌握了价格的主动权。背后还有遍布江浙的江西老表人口基础,以及每个县城数以百万计的好(四声)吃嘴。薄利多销味道好,江西老板把这本账算的清清楚楚。

都说浙江人过日子精打细算,但当遇到的是热情精明的江西人,再加一口熨帖的烟火味,就是浙江人,也管不住自己的钱包。

哪家“江西小炒”是台州第一?对不起,这道题是没有结论的。每家江西小炒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神秘的烹饪魅力。非得要推荐,那经中路的江西小炒和井冈人家这两家,不可否认是多年以来杀的最凶的两股力量。

经中路是本地老饕聚集地,地处工业园区、居民区、商业区的焦点,居住人口的混杂,也让这里的“江西小炒”显得更富有情感。生活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酒和故事。小商品市场里的起起落落,工业园区里的12小时长白班,写字楼的压力,普通居民的家长里短,这两家店最清楚。

也不知道是居民自己的内部矛盾扩大到了小店里,还是小店本身就有自己的味蕾偏好,总之这两家隔壁开门的邻居,逐渐诞生了自己的拥护者,谁也不服。爱吃江西小炒那家的,喜欢它敬爱的够辣够爽,一个香辣牛蛙,一个水煮肉片,一瓶啤酒就是标配;而井冈人家呢,则是以鲫鱼蒸蛋的滑嫩鲜香和香辣鸭的头皮发麻取胜,闻到香味,根本管不住哈喇子直滴答。

在这两家店里,有辛苦一天,一菜一酒报平安的工地工人;也有拖家带口,奖励考试100分的年轻爸妈。但更多的是本地年轻人,他们放弃形象,挥汗如雨的啃鸭翅,你能看到生活不易的眼泪,也能看到陌生花臂大哥和你举杯。

也不能说江西小炒和江西毫无相似,江西小炒和全国各地的江西人给人的感觉多少是类似的,默默连通着南北通衢,在城市万家灯火里都有他们奔忙的身影,然而一直低调,并不热衷刷存在感。

这两家泾渭分明,水火不融的小小店铺,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但有趣的是,如此不同个性的内核,却共用相似门脸。在美食app上,只搜“江西小炒“四个字,你很难分清彼此,大同小异的潦草菜品图,也让外人无从判断餐厅的好坏品质。没有任何明亮的宣传,甚至老板们也不屑跟食客说一句吃完记得给个好评。

然而在台州,“江西小炒”多年来都是密度仅次于兰州拉面的小饭店。也一直是本地人“不爱推荐”的系列,是台州人的自留地。当来台州的每个人都奔着那几家名店而来,街角的那个不起眼的江西小炒,却默默支撑起城市里日常流动烟火的真实面,最后保留着台州人的生活:没有规矩,不走预定,食材随机,毛病超多。

却没有台州人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