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争抢的“鹅腿阿姨”陷入流量漩涡,糖葫芦大叔、灌饼阿姨也红了
随着北京“鹅腿阿姨”火了,引来清华、北大、人大三校学子“争抢”,持续登上热搜。
据了解,“鹅腿阿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都有微信群,同学们在群里订购后,阿姨每晚9点左右到校门口送货。
11月26日晚,“鹅腿阿姨”“回归北大”,引来大量学生排队抢购,甚至还有人特意从哈尔滨赶到北京,就为吃到这款爆火的烤鹅腿。
在突然被成为“新晋网红顶流”后,给“鹅腿阿姨”带来的有火爆生意的同时,也有来自网上的大量报道和被过度关注。有主播在现场直播阿姨卖鹅腿全过程,据说连续直播三个晚上(北京大学西南门),记录了鹅腿卖完的时间,第一晚用时56分钟,第二晚30分钟,第三晚23分钟。
然而,在11月28日晚间,“鹅腿阿姨”在群聊内发信息称,“对不起,这几天都不做了,太乱了。没有取鹅腿的同学请说一下哈,我给你们退鹅腿钱。”
在当日发布视频中,更含泪哽咽说道,“压力太大不敢干了。”其爱人也表示,29日开始暂停几天烤鹅腿生意,“这样不行,太乱了,我们也有点儿担心,现在我们正在附近找出租房,希望以后能够租一个小门面房,这样的话学生们也可以更容易地找到我们。”
不过,11月30日,鹅腿阿姨再次发视频回应,“感谢大家的支持,明天继续给大家送鹅腿,不舍得和大家离开,但是希望取鹅腿的时候尽量不要扎堆,陆陆续续来就可以了。”
就在近日,上海一位在同济、财大、复旦高校聚集区卖冰糖葫芦的大叔也被同学们捧红。为了争夺“糖葫芦叔叔”,仅三四天时间,同济、上财、复旦等多所高校学生自发建起糖葫芦群,27日晚,见到排长队从来买糖葫芦的人,他表示,“整个人都蒙了,没见过这么大阵仗”。
无独有偶,上海复旦、财大争抢的“灌饼阿姨”开始在社交平台频繁出现。据说目前灌饼群发展到6群,2500+人线上点单。昨天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帖称,“现在群太多、单子太多,灌饼阿姨做不过来了,今天身体不舒服已经停止接单了。”
二、高校频出“网红扫地僧”
其实,大学生和美食的情缘,今年在不同的城市,谱写了诸多神话。
最典型的就是上半年的淄博烧烤。
2022年疫情期间,1.2万名山东大学的学生被送往淄博隔离。离别之时,淄博市安排了一次烧烤宴,同时与大学生做了个“约定”:春暖花开之时,再来淄博品尝烧烤。
今年3月,这些曾经被淄博的盛情温暖过的大学生,呼朋唤友组团重返淄博。他们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照片和视频,使得“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成为热门话题。淄博也因热情好客、以及烧烤的实惠,持续霸榜热搜。
前有淄博烧烤,后有鹅腿阿姨、糖葫芦大叔,流量背后,不能忽视的是大学生群体的推动作用。不少网友惊奇地发现:原来大学生才是“网红流量助推器”。
成就这些网红现象的大学生,在营销事件中被称为“种子用户”。种子用户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传播者和共建者。事实上,当前的消费环境,已经进入到“消费者主权时代”,刻意打造的项目未必击中消费者的兴趣,相反,洞察顾客所需,完善产品和服务,让种子用户自发地“参与其中”,创造一种“我去打卡,我就是网红”的氛围,是更高级的产品构建方式。
比如淄博开设专线,高铁上赠送特产等行为,足够宠粉和用心,也让大学生更愿意主动传播;比如鹅腿阿姨,即便走红,也以质朴的生意理念本分做着生意,没有“厚此薄彼”,清华、北大、人大三所高校都会去几天,确保喜欢吃鹅腿的孩子能够吃到她烤的鹅腿,一碗水端平,就像一位妈妈疼爱每个孩子一样。
三、草根英雄更为打动人,好人做餐饮的时代永不落幕
鹅腿阿姨,本质上是“普通劳动者”的走红。除了鹅腿阿姨,糖葫芦大叔、盒饭阿姨等,都算是今年诞生的“草根餐饮网红”。他们用力工作、用心生活,同时用响当当的“实惠”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共情与共鸣。
事实上,真正好吃的食物,是会受到大家喜欢和推崇的。鹅腿好吃,味道好,就是“鹅腿阿姨”受到学生追捧的最大因素。而且,尽管生意很好,阿姨却严格控制烤鹅腿的数量,而且,所有鹅腿都是经过阿姨手洗、切配、腌烤,几乎从早忙到晚,亲力亲为,保证了烤鹅腿的品质。
网络上有一个“鹅腿阿姨”凭什么爆火的投票,“便宜好吃,品质是王道”获得了1423票,以压倒性的优势遥遥领先。
果然,好人做餐饮的时代一直都在。
同时我们也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在众目睽睽之下做生意,对于一个普通个体户来说,还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当自己的生活被暴露在大众视野中,这种不适感明显增加,或许成为鹅腿阿姨暂停出摊的原因。
对于这些普通人来说,养家糊口的生意被推向风口浪尖之时,把生意做到最高潮。然而也有人表示,想到当这波热潮过去,糖葫芦叔叔、鹅腿阿姨又变回了路边摊中的一个,心中不免隐隐的难过,不忍心看到他们有这样的落差感。
所以,让餐饮人回归本质,让网红慢慢沉淀成为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