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美食众口难调,烤肠却是例外。在肉制品的广阔天地里,它常年稳坐顶流之位,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香气。
不是淀粉肠,而是那种脆皮的、3-5块钱一根的台湾烤肠。它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景区、地铁站、校门口、夜市摊......真的让人百吃不厌。
街上买的还不够解馋,很多人纷纷网购。如果在京东搜“台湾烤肠”,会发现有近450个品牌、5万+的商品可供选择。几乎随便一款台湾烤肠销量都轻松突破20万,买家留言多是“大人小孩抢着吃”、“烤出来满屋飘香”。
台湾烤肠究竟有什么魔力,能拥有如此广泛的受众,让这么人都觉得它很香呢?
这得从它的成分说起。
台湾烤肠,是20世纪90年代,随台商投资热潮传入大陆的风味小吃,在台湾称台式香肠。它很百搭,比如台北士林夜市中大肠包小肠里的小肠、咱们买手抓饼时必须要加的那根滋滋冒油花的肠儿,都是它。
传统的台湾烤肠以猪肉(肥瘦比3:7)为主要原料,配料为较多量的糖、米酒、盐、味精、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及香辛料等。原料肉(瘦肉绞碎、肥肉切丁)和配料混合均匀后,在2~4℃的冷库中腌制1~3 天(腌制会让香肠散发出特殊的香气),后灌入肠衣进行45~65℃的低温半干燥(成品重量为原料肉重的61~80%、含水量约42%)。这时的香肠是生肉肠,属于半成品,在食用前需通过蒸、煮、烘、烤及油炸等方式煮熟。
说台湾烤肠来自台湾,也不全对,其实最早还是从大陆传出去的。它属于中西合璧的美味“偶得”,是运用西式肉制品加工技术生产的、具有中式风味的灌肠类制品。
中式香肠以猪肉为主要原料,注重传统调味与自然风干,保留肉丁质感,口味凸显咸甜酒香,如广式腊肠、川味香肠;西式香肠强调工艺复杂性与风味创新,肉质细腻且加工方法多样,多以豆蔻、大蒜等调味,如德式香肠、美式热狗肠。
明清之际,一些热爱迁徙的福建人和广东人迁入台湾,带去了传统中式香肠的做法。后来,一些台湾肉制品加工企业结合由日本引进的西式香肠加工工艺,生产出了具有中式风味的台式香肠,并传入大陆。与传统中式香肠比较,台式香肠糖分、水分含量均更高,偏“甜口” 。
台湾烤肠传入大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双汇为代表的北方烤肠流派,内容物主打“乳化状”(肉质细腻紧实),而以源香、御冠等福建企业为代表的南方烤肠流派,则注重还原食材本身的“肉感”,内容物主打“颗粒状”,强调大口吃肉的满足。
当前,市面上烤肠执行商业部行业标准《SB/T 10279-2017 熏煮香肠》。该标准规定,烤肠原料拓展为“以鲜(冻)畜禽产品、水产品为主要原料”。相比传统台湾烤肠,如今烤肠原料不再局限于猪肉,鱼、禽、畜类纷纷入局,范围大大拓宽。
而创新口味(如奥尔良脆骨、油泼辣子、爆汁、小龙虾、榴莲、蔬菜、鱼籽、芝士、黑胡椒等)也是当下烤肠产业的一大特色,算是肉制品加工企业“多点开花”的发展思路。
也就是说,简单把市面上的“烤肠”等同于“台湾烤肠”并不准确。但“台湾烤肠”的名号都响亮30多年了,说起烤肠,很多人第一反应依然是“台湾烤肠”。
烤肠的香,可能也正是由于它没有一个标准化、一成不变的配方。它的成分是根据饮食习惯的变化、原材料可用性和成本在动态调整的。而且,行业标准条件相对宽泛,烤肠企业的发挥空间很大,创新的激情挡都挡不住。
当冷冻的半成品烤肠放进烤肠机,随着不锈钢滚轴的不间断转动和加热,烤肠的颜色逐渐变得红润鲜亮,香气也弥散开来。
这时候,我们说的香,肉制品加工业有个专有名词——风味。
风味来自我们嗅觉和味觉的感官印象,是决定肉品质量和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我们觉得烤肠香,空气中的香气和入口的味道都很重要。
那香气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
香气,来自烤肠本身的原料,烤制加热的过程会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让气味释放到空气中。温度的升高会加速各种化学反应的发生。
研究表明,烤肠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美拉德反应、脂质氧化和维生素降解反应,伴随产生挥发性的风味化合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肉香味”。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本质上是小分子的有机物,如醛类、酮类、酯类、含硫化合物等。醛类特征是木质、烟熏和烧焦的香气,以及脂肪的味道;酮类、脂类产生花香和果香;醇类带有植物和泥土的味道;硫化物带有奶油杏仁香气。
烤肠中的肥肉丁(脂肪)很关键,它是上述挥发性化合物的储存库,约90%的挥发性化合物由脂肪的脂质氧化产生。此外,很多挥发性化合物会溶于脂肪,而脂肪又会降低大多数风味化合物的蒸气压,在加热过程中使香味快速释放。因此,香肠的脂肪含量越高,挥发性化合物浓度就越高。
烤肠中添加的胡椒、花椒、八角、肉桂等香辛料所产生的独特香气,也会进一步丰富肉香味的层次。就像烤羊肉串离不开的那一把孜然。
而气味的传播又与温度相关,烤肠机作为热源,与外围空气产生温度差。热源附近温度较高时,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形成上升气流,周围冷空气则会补充,形成循环。这种流动会加速气味分子随气流扩散到更大范围。
烤肠机里的滚轮像永动机一样一直转,于是,烤肠的香气就源源不断地飘出来。
人类爱吃烤制食物,大概是我们的远古老前辈们在旷野捕猎、偶得火种的集体记忆,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偏好。
10名受过培训的食品专业人员组成感官评价小组,对水煮、油炸和电烤3种处理方式的台湾烤肠,从色泽、口感、风味和组织状态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电烤优于油炸,水煮最次,能赋予食物独特的味道、香气和质感。
而且,电烤的优势在于可精准设定温度。研究表明:80°C的香肠烤制温度最佳,因为可以保留较高的氨基酸含量、粗蛋白以及较低的脂肪。
烤肠口感好,同样离不开脂肪。脂肪会增加食用时滑润可口,汁多味美的感觉。如果单纯降低脂肪含量,会使口感干硬,风味变差。
瘦肉和调味也很关键,瘦肉增加了烤肠的咀嚼性,而调味增加了口味层次。如黑胡椒风味烤肠,既有黑胡椒的辛辣口感,又有较强肉感。
此外,食盐可以增加黏稠性与胶质感,减少水分流失,并延长肉品的保存期限。蔗糖既作为甜味剂,还充当稳定剂和冷冻保护剂,能保护肌肉肌原纤维蛋白在冷冻储存过程中免受冷冻变性。
烤肠香是真的,高油、高糖、钠含量高也是真的。如果一次吃掉2根(约50g/根)烤肠,钠的摄入量约为成年人一天推荐摄入量的87%,脂肪的摄入量可达每日除食用油外、所需脂肪的70%。
很多食品企业考虑到消费者健康饮食的诉求,通过降低糖分、盐度、添加魔芋胶、蘑菇等来降低脂肪含量、增加烤肠滑嫩的口感。
还有一种有趣的经历能够解释烤肠的香,就是当你闻到一种味道,能瞬间闪回到某个瞬间,心头顿时升起一种特美好或者忧伤的感觉。这是普鲁斯特现象,即当前感知到的气味导致了对过去事件的自发回忆。
气味是触发情景记忆的强大线索。在所有感官刺激中,气味似乎能触发最生动和最情绪化的记忆。可能有那么一个温度湿度刚刚好的时刻,一缕烤肠的香气,让你想起某个欢愉的、和朋友吃着烤肠聊八卦、或者在学校门口小卖部排队买烤肠的时光......
30多年来,小小一根烤肠,跨越了市场周期的起伏,香得很稳定。烤肠好香,因为它口味多、便宜还又好吃,甚至连飘出的香气,都能满足我们的情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