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被年轻人追捧的日咖夜酒,如今不香了?
在杭州、成都、贵州等地,本该生意红火的旺季,不少店铺却都挂出转让信息。
我了解到,有人投入50多万,苦撑一年仍未盈利;有的听劝不停整改,还是没生意;更多门店撤下酒单,回归纯咖啡老本行。
从现象级走红到转型收缩,日咖夜酒正在发生什么?
一批日咖夜酒,开始关店了
“白天清醒,晚上微醺”,近几年,日咖夜酒以“早C晚A”的概念迅速走红,一时成为饮品行业的“流量担当”,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入局。
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新鲜感消退,这一模式正经历大浪淘沙的考验。
投资50万,一年没看到盈利
2023年年底,重庆的陈琳和两位合伙人凑齐50万元启动资金,在重庆江北区商业街,开了一家融合咖啡与创意调酒的复合门店。
“当时网上热度很高,觉得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陈琳表示,刚好有个合伙人有经营咖啡店的经验,大家合计在咖啡基础上加酒吧,一份房租赚两份钱。
产品走精品路线,咖啡定价15~40元,晚上供应鸡尾酒,价格在35~70元。
开业后,门店并未如预期般火爆,反而成了整条街的“背景板”。“同一条街上的咖啡店每天流水是我们的两倍,而酒吧时段客流更少,有时候一晚上只有两三桌。”陈琳表示。
撑到第四个月时,团队已萌生退意。“每天睁眼就是成本压力,房租、人工……但放弃又觉得不甘心,毕竟投入了全部积蓄。”
陈琳说,夏季来临时,他们决定再拼一把。“想着天气热了,夜生活需求会起来,结果只是勉强保本。”今年2月,她们下定决心关了这家店。
坚持一年,还是回归咖啡
陈琳的案例并非个例。一位浙江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日咖夜酒咖啡吧终于还是‘倒闭了’”,他经营的SISILI Cafe Bar仅坚持了一年。
回顾创业经历,他坦言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太多却缺乏亮点。“没有一个类目出挑,本来很有品质的咖啡,淹没在其他产品里,没有占据消费者的咖啡必选项。”
如今,他决定砍掉多余品类,重新装修门店,专注做咖啡。
不停调整,还是没生意
和上面两个案例不同,广州的Cerberus日咖夜酒仍在坚持调整。今年4月,店主在社交平台发文求助:“听劝,还是没生意。”
他透露,此前已经根据顾客反馈重新调整了灯光氛围,并简化了吧台装饰,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在这条笔记中,他诚恳征集新建议,并表示一定听劝!
评论区很快涌入近百条评论,有人说“桌子不行”,有人评价“椅子难受,换成软的”,还有人建议他买点植物装饰一下,要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喝酒……
也有网友直言:“别听大家的了,越折腾越浪费钱,这个模式就没见几个成功的,考虑一下止损吧。”
凭借解压轻松的社交氛围,“日咖夜酒”曾长期霸屏社交平台。
相关话题在小红书的浏览量达1.4亿次,在抖音近3亿。从一线城市到县城,“早C晚A”的门店招牌随处可见,不仅创业者扎堆涌入,就连星巴克、Tims天好咖啡、Seesaw Coffee、M Stand等连锁品牌也纷纷布局。
但如今,在杭州、成都、贵州等地,本该是消费旺季,不少日咖夜酒店铺却悄然挂出转让信息。头部品牌的尝试,也大多停留在概念店或区域试点阶段,扩张远低预期。
线上线下冰火两重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表面热闹,其实两头都抓不牢
看起来消费热情高涨,为什么开店之后,生意反而一般呢?我与很多经营者沟通后,发现了几个问题:
1、两者的空间体验很难兼容,“白天不懂夜的黑”
咖啡更多讲究“第三空间”的松弛感,酒吧追求“夜间社交”的沉浸感。
所以大多数咖啡馆会在灯光和软装上用更多的暖色调,营造明亮通透的安静环境;而酒吧则偏爱暗调灯光和金属质感,强调情绪释放与社交张力。
一位空间设计师表示:“这就像白天和黑夜需要不同的滤镜,不能简单粗暴地叠加。”
有消费者反馈说:“如果一家店白天是咖啡馆,晚上变酒吧,我晚上绝对不会去,白天把空间都看透了,晚上哪还有新鲜感。”
“做日咖夜酒不是简单的加两台冰箱,放几组精酿,就可以卖酒了。”一位从业者表示,不是所有咖啡店都能做好日咖夜酒,如果定位不清晰,既要又要,结果一定会两头不讨好。
2、“产品线铺得太开,反而让消费者记不住”
一位资深咖啡从业者坦言,当咖啡不够专业,酒水又缺乏特色,顾客自然找不到选择的理由。
上述SISILI Cafe Bar主理人在复盘时,也提到这一点,如果产品太多就会缺乏亮点,很难占据消费者的必选项。
不少网友直言:“放着大把的精品咖啡店不去,谁会去卖酒的地方点咖啡”“对于咖啡爱好者来说,这种店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专业”。
看着热闹,其实两头都抓不牢,盲目跟风下低估“双品类运营的复杂度”,才是压垮很多中小玩家的关键。
3、消费者为“猎奇”而来,流量放大的是伪需求
很多创业者入局的原因,是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日咖夜酒”的讨论很热烈。
然而,流量背后,真实需求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旺盛。
“我们高峰时晚上可以接待100多位顾客,现在日常不到20人。”一位日咖夜酒店主透露,“社交平台带来的都是‘快门顾客’,拍完照就走,根本不会二次消费。”
消费者的真实反馈是:“去一次发朋友圈就够了,客单价这么高,谁会天天去。”
图片种现象屡见不鲜,当大部分消费者为猎奇而来,而非为真正的需求买单,部分门店终将沦为“一次性生意”的牺牲品。
“做两个品类,操十倍的心”
随着咖啡竞争日益激烈,“咖啡+”一度成为品牌的破局稻草。
咖啡+茶饮、咖啡+餐食、咖啡+书店、咖啡+健身、咖啡+服装、咖啡+拍照……“万物皆可加咖啡”的本质是多满足一种需求,多一份收入,让自己活下去。
日咖夜酒受到追捧主要在于,增加一个品类,能多卖一份钱;延长营业时间,提高空间的运营效率。但从当下的市场反馈来看,这一模式对创业者而言更多是一场博弈。
我们看到,至今这个赛道没有跑出规模化品牌。头部连锁玩家的试水也比较谨慎,市场缺乏标杆品牌的示范效应。
很多从业者也意识到,这个模式绝非简单“咖啡+酒”的物理叠加,而是供应链、场景、经营能力的全面重构。
“做两个品类,操十倍的心”,正如一位已闭店老板的感慨,从门店设计、人员技能,到物料库存,每个环节都在成倍放大管理难度。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定“日咖夜酒”这个模式不好,只是这门生意赚钱的门槛比很多人想象的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