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物的喜好,大多是看第一次遇见时是否对味。如果第一次见面时搞砸了,那这之后的印象要想改变就比较困难。很多食物都是这样被不合适的第一印象抛入冷宫,难以翻身。
今天我们就聊一道爱憎分明的食物——肥肠。
最近关于“九转大肠”的梗在互联网上突然爆火,其实这来源于10年前一档叫做《顶级厨师》的综艺节目。
有一位选手在做九转大肠时,故意保留了一部分“肠的味道”,觉得这样“才知道你吃的是大肠”。而一位评委在吃下一小块大肠后咬牙切齿的表情,和厨师淡定中不失微笑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将剧情推向高潮。
一、洗肥肠是门艺术,要干净还是要风味?
其实做肥肠麻烦的不在烧制,而是在清理。一般收拾肥肠都要用盐、醋反复泡、搓、揉和清洗。用盐还要讲究分寸,如果使用太多,会使肥肠出水过重,口感变硬。
讲究一点的还要再用到菜籽油和淘米水,清洗数次后焯水至八分熟后,浸泡于淘米水中待晾凉后,将肥肠内层中的杂质、筋膜剥下来,这样可以很好的防止肥肠回缩。
不过也有些人觉得这样清洗太干净,反而没有那一口特有的风味了。关于肥肠应不应该“带味儿”的争论,持续已久,难有定论。你喜欢吃干净的还是带味儿的呢?
二、肥肠的吃法 ,各有各的精妙
不管在哪种烹饪方式下,肠的Q弹和柔韧,中空混合着的油脂香料的美味汁水,再加上一点点特有的不管是心理原因还是确实有的风味,都是任何一种食物没法取代的。
从口感上分,一根肠可以分为3部分:大肠、小肠和肠头(一般是倒着数到30厘米左右位置截断),这3部分脂肪含量有差,小肠最瘦、大肠适中、肠头最肥。
■ 九转大肠
鲁菜中的传统名菜“九转大肠”,听这名字就觉得霸气有玄机。确实,它的制作工艺太繁复,若加上前期的准备工作,“九”都不一定够用。
“九转大肠”的特点是套肠,从里到外依次套叠成两三厘米高的肠墩墩,外面再用肠头固定。
烹制的时候,先过水轻煮再沥干油炸。油炸不能一次炸熟,因为肠层层相扣,一次炸很容易炸不透或者炸过了,所以最少要回炸三次,里外金黄,然后再回锅红烧上色,最后小火煨煮入味。
因为制作工艺繁复,所以口感也是脆韧、软糯兼有。再加上繁多的调味,“九转大肠”入口那是酸甜苦辣咸五味聚合。
■ 江油肥肠
大肠制成的美味是最常见的,城市名片“江油肥肠”,主要就是用大肠。一碗油亮亮的红烧肥肠,一碗白米饭,一碗飘着葱花、姜末的酸汤,这是大多数四川江油人的早餐。
虽然很多肥肠店只开早、中两市,但在四川,去任何一个小城走一走,你就会发现蘸水肥肠、芋儿肥肠、豆花肥肠、血旺肥肠……随便钻进一家小饭馆,都有其特色的肥肠美食,更不要说那些大街小巷的“肥肠粉”店。
正宗的肥肠粉店,前面的大锅上担着压红薯粉的木架,旁边一定开着军屯锅盔店。就像陕西人的凉皮、肉夹馍配冰峰一样,四川人吃肥肠粉也一定要配三样:肥肠粉、冒节子,再加一个军屯锅盔。
其中肥肠用卤制的大肠和肠头切丝。而冒节子是将猪小肠剪成一扎长,然后打上结,变成一个圆圈,放在锅中卤制炖煮。结成圈后的冒节子,吸饱了卤汁圆鼓鼓的,一口咬下,满口留香。
■ 草头圈子
上海海派菜单中的名菜“草头圈子”,那中间的“圈子”就是肥肠(主要是肠头或者大肠)。
肉厚才能经受得住本帮红烧浓油赤酱的折腾,久经考验变得酥软后依然能颤颤巍巍直立于苜蓿铺陈的草头上。苜蓿只是过水轻焯,鲜绿的颜色衬托着深红油亮的圈子,荤素搭配,香而不腻。
■ 卤肠头
广东卤水中的卤肠头,是将肠头层层缠绕绑紧固定,放在卤水中长时间地过卤。
不但使卤水的味道完全渗透其中,还会将肠头中的脂肪煮化一些,没有卤大肠那么劲道,却有了类似猪肚的弹弹口感,是下酒冷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葫芦头泡馍
陕西美食“三大泡”之一的“葫芦头泡馍”,在以前主要也是用肠头。在这里用肠头不多是为型,而是取肠头肉质厚实、纤维紧密、耐煮耐嚼。到了现在,基本上是大肠和肠头混用,没分那么仔细了。
葫芦头泡馍最重要的是那口汤要熬到位,一般先用新鲜猪大骨砸碎起汤,煮到一定时间后再放入白条鸡、肥肠及各种调料,继续慢炖直到汤汁浓白似乳,此时即可将鸡肉和肥肠捞出切片。
葫芦头泡馍所用的饼比羊肉泡馍的饼质地松软些,掰成的块儿也要更大。厨师将斜切的肥肠摆在馍块上,加入粉丝,用沸腾的白汤浇三四次。这时馍已吸饱了汤汁,粉丝也熟了,即加入飘菜、油泼辣子上桌。一般还配有糖蒜、泡菜等爽口小菜。
■ 卤煮
北京的草根美食卤煮,现在通常是火烧、猪肺、肥肠、油豆腐……俱全,而最传统的卤煮主要是大肠小肠一锅烩。
有关肥肠的美味,远不止于此,溜肥肠、干锅肥肠、臭豆腐肥肠煲、蘸水肥肠……在肥肠的江湖里,永远充满了爱和恨、冲突和争议、狂热与不解。面对肥肠,你又是哪种心情呢?
当我们在吃肥肠时,到底在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