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块钱一个的宫门口馒头,才是北京人自己的“欧包”

分类栏目:首页>>热门小吃

吃货研究所

奇味涮烫制作工艺

两年前,当我遛弯儿偶然发现大爷大妈们排队一兜一兜地买馒头时,万万没想到,路边那个朴实无华的馒头铺,现在会火到成为来北京旅游的打卡点之一,甚至有人建议把北京特产从稻香村换成宫门口馒头。

一个馒头而已,怎么就火成了这样?

一、宫门口馒头,不是故宫门口的馒头

宫门口到底有多火?随便搜搜小红书和微博,都是密密麻麻的口味测评和购买建议。

2块一个的烤馒头、3块一个的麻酱糖花卷、5元一个的贝勒红豆卷……放在北京的物价中已经算是平价,况且它还分量扎实,吃下去非常顶。不像大多“网红美食”都是年轻人在跟风,宫门口馒头,统一了北京大爷大妈和年轻人的口味审美。

被推荐得最多的是贝勒红豆卷,一咬开,红豆、板栗、核桃……好几种馅料层层叠叠,多到快要把皮撑爆。“馅料很足”是大家评价宫门口时用到最多的词,只花5元买到一个贝勒红豆卷,得到的却是和30元一个的原麦山丘差不多的快乐,简直就是把性价比拉爆!

在动辄被几十块一个的欧包“背刺”后,大家蓦然回首发现,个位数的宫门口馒头才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华包”。

而且宫门口馒头的种类还很多,卖的可不只有白馒头,还有很多带丰富馅料能空口吃的花式馒头,完全可以媲美那些花里胡哨、品类丰富的面包店。我那个面包脑袋同事,现在每天早上就是热一个宫门口馒头,配一杯咖啡,美滋滋。

之前曾火过一阵“新中式馒头”,长着一张面包的脸,但吃进嘴还是馒头味。如今,新中式馒头已经没了什么热度,但宫门口的生意依旧红火。

要说宫门口的缺点,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很多得加热了吃,它毕竟还是馒头,凉的时候和热的时候完全不能比——但粘豆包凉着吃也好吃哈。

宫门口馒头,让多少人完成了“一个馒头能有多好吃?”到“这是碳水天堂!”的心理蜕变。让碳水脑袋们一大兜子一大兜子地扛回家,甚至不少游客还要从北京特种兵行程中抽出时间去专程打卡。质疑大爷大妈,理解大爷大妈,超越大爷大妈。

很多外地朋友(甚至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的朋友),在刚听说宫门口馒头的时候,都误以为是故宫门口卖的馒头,或者是别的什么XX宫的门口,至少得是有一些“皇家背景”在身上。

但其实“宫门口”只是一个地名,位于北京西城区,这个地名最初源自明朝时一座叫朝天宫的道观,后来直接拿来做了街道名——宫门口街道。而宫门口馒头最初位于宫门口街道,因此而得名,后来才搬到了现如今的香厂路。

宫门口馒头的创始人是一个山东人,他早年间来北京闯荡的时候,干过厨师也干过保安,结婚后夫妻两人一起开了这家馒头店。

如今,宫门口馒头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从当初的一家馒头铺,发展到如今在北京有了34家分店。据说,宫门口馒头一年的营业额能达到2亿。在官方小程序出现之前,网上还发展出了很多个人的宫门口馒头代购,光是代购费都挣到了不少。

因为太火,所以也出现了不少擦边的“山寨店”。虽然招牌里也带有宫门口字眼,但再定睛一看才发现,和正版店确实长得不一样。正宗的宫门口馒头店,是黑底黄字招牌,并且名称叫宫门口馒头铺创始人店。而且,线上渠道也只有官方小程序,别的带宫门口字眼的淘宝店,也并非他们的线上店。

二、北方馒头,个个都很顶

在宫门口馒头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北方馒头的影子。北方喜面食,馒头是重要主食之一,早、中、晚餐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在馒头界,山东的戗面馒头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把干面揉到发酵的面团里,吸收发面里的一部分水分,谓之“戗面”。

戗面馒头个头大,色白皮亮,手感非常瓷实,耐嚼、筋道,一层层撕开了吃,非常带劲。与其他馒头相比,戗面馒头的含水量相对较少,因此也更易存放。

近段时间新出圈的是奶香烤馒头。烤到金黄的馒头,奶香四溢,外脆里嫩。奶香烤馒头里还可以加上酸奶、黑米、红豆、南瓜等馅料,这不是中国版的“欧包”是什么!

胶东地区还有一种非常会整活的花饽饽,在生日、婚礼、各大年节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灵动的造型和复杂的工艺,已经超越了食物范畴。

和山东花饽饽很相似的还有山西的花馍。花馍已经融进了山西人的日常生活里,端午节的老虎馍、结婚时的蒸花糕馍、老人生日时的蒸桃馍等等,这些花馍都极具艺术和审美价值。

说到馍,河南也是吃馍大省,随便一列就有许多。

用杠子挤压发酵好的面团压出来的杠子馍;顶部裂开,形状像花朵的开花馍;切成寸长的馒头条,油炸后裹一层糖汁的水激馍……简直就是“馍范大省”。

三、南方馒头,更加松软蓬松

本以为南方不以面食为主,馒头的存在感会下降许多。但细数下来,却发现南方的馒头也不少!

在义乌和金华,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少不了红印馒头。一屉盖着红印章的白馒头,是许多义乌和金华孩子说不尽的乡愁。

红印馒头在制作时会加入甜酒酿,刚出笼时回弹十足,吃起来松软细腻、丝丝回甘。用红印馒头裹上老笋、红烧肉或扣肉,是许多义乌人少不了的春节年菜。

说起带酒的馒头,距离金华不远的杭州桐庐,也以酒酿馒头出名。

加入了酒酿的馒头,酒香中夹杂着麦香,柔软却又带着弹性,香甜且有回甘。夹红烧肉,或油炸后抹一层豆瓣酱/臭豆腐,都是当地值得一试的特色吃法。

其实,在包邮区提到馒头这个词,其实是有一些“歧义”的。因为在太湖平原的吴语方言里,有馅料和没馅料的都统称为馒头,例如,生煎馒头、肉馒头、小笼馒头等……和大众理解中的馒头代表的东西不太一样。

极具特色的地域馒头值得尝鲜,但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里,可能超市或街边小店的那些馒头,才是日常。南瓜、黑米、玉米面或全麦粉等做成的杂粮馒头、油炸后配炼乳的金银小馒头、奶香十足的巧克力馒头……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馒头,却大大妆点了我们的生活。

要说完全中国的馒头,一篇文章简直就是不可能。赶紧在评论区贡献出你喜欢的馒头,和碳水脑袋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