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武汉,不吃公安鱼杂,就等于吃完油焖小龙虾不嘬手指头,差点意思。
第一眼看见“鱼杂”招牌时,我有点怀疑这能不能吃,因为鱼肚子就那么大点,不比牛杂、羊杂种类多、份量大。这份从未在大众视野中掀起热浪的菜品,究竟有何种魅力,值得开在武汉著名小吃街“万松园”,还能吸引游客忍住近四十度的高温排队的?
吃了二十多年鱼肉的我受好奇心驱使,非要点一份尝尝,我倒要看看它能不能留住我这个“外地胃”。
饭店里几乎每张桌子上都烧着一个热腾腾的炉子,而炉子里炖的,正是店里的招牌,肖记公安鱼杂。
问服务员一份鱼杂上桌需要多长时间,服务员说十分钟。我一听十分钟,心里打鼓了,这对吃鱼的品味还停留在“尝鲜”阶段的我来说蛮减分,这能是现杀的鱼么?
可立即判定不好吃,还是为时过早。来都来了,点一份尝尝再说。店里明厨亮灶,隔着玻璃就能看见里面师傅从几个塑料盒子里抓食材码料,几十秒后我的鱼杂就码在砂锅进灶台了。
拿石锅端上来的鱼杂咕嘟咕嘟冒泡,一勺子捞上来,我的肚子叫得更响了。
诶不是?说是鱼杂,真的一块鱼肉都没有,咋这实在呢?捞了几勺子,没有一份完整的白色蒜瓣肉,取而代之的是鱼鳍、鱼下巴、鱼丸、鱼籽、鱼泡等。
滚烫热辣的鱼下巴容不得舌头把鱼肉剥离出来,只得全部入口,在咀嚼的过程中,鱼骨骼的酥软混着浓浓的咸辣汤汁,让人越嚼越上瘾。
鱼杂锅里的鱼下巴是提前腌制好,并用油煎过的。然而,这种处理并不是让生鱼直接下锅,而是把鱼下巴用粉面浅浅地裹一层,再下锅煎。
薄薄的酥脆外皮与鱼的表面隔着一层若即若离的空气,下锅炖煮以后再捞出来也不分离。
据工作人员介绍,肖记公安鱼杂选用的是洪湖鮰鱼,这种鱼肉质鲜美,腥味小,细刺少,拥有一副性感的大嘴唇,鱼鳔肥厚,纯厚诱人。
鱼下巴中游离着几段青脆的葱段,在绿色的葱段和暗褐色的鱼下巴之间起伏着一些白色的丸子。
这些丸子是用鱼肉打成的,肉质细腻得如果冻一般,与平日里吃的丸子不同,它们被筷子一夹就滑走,只有用勺子捞,才能让胖胖的鱼肉丸子安全抵达我们的盘子。
把一颗鱼丸从中间断开,里面白花花的,表里如一。
红褐色的汤汁表面露出金黄色的鱼籽,饱满的鱼籽具有丰富的颗粒感,辣味击退了鱼籽仅存的土腥味,鱼籽之间融进鲜香的汤汁,让人掉进鱼籽的“温柔乡”。
鱼杂锅里还有一个亮点,是鱼泡。
鱼泡被处理得很干净,神奇的是,这份本应该腥味满满的鱼下水,在锅里呈现出让人欲罢不能的一面。
甚至鱼泡这种稍有不慎,会成为“败笔”的食材,在这份鱼杂里竟然也承担了一份重要角色。
尝过鱼下巴的酥软,鱼肉的嫩弹以及鱼籽的“咯吱咯吱”以后,鱼泡的“艮啾啾”让整锅鱼杂的口感变得更加丰富。
吃完鱼杂以后,这份鱼杂锅的使命未完待续,这锅汤便成为了火锅汤底,涮进去菜品时,这些菠菜、豆芽等等,也多了份鱼杂的鲜味。
肖记公安鱼杂的背后是一份来自荆州公安县的码头文化,过去工人们辛苦搬运货物收工后,用又辣又咸的公安牛肉炉子,刺激疲惫的神经,就着酒放松身心。而加入鱼杂的吃法,是肖记2007年在武汉创造的。
武汉地处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处,光是武汉境内就有166个湖泊,伴水而居的武汉人自然也将鱼融入本地美食,而鱼杂的吃法也把武汉人爱吃鱼的本性贯彻得淋漓尽致,绝不浪费鱼身上的任何部分。
人们戏称武汉司机是“超雄司机”,在武汉坐车的我根本不敢玩手机,容易晕车。
但他们又很温柔,能在你着急上车不小心磕到头时和你道一句“莫慌”。
这样刚柔并济的性格揉进武汉美食里,一边用口味强攻你的味蕾,一边用香味安抚你激动的心脏。我便沉浸在武汉饭馆里工作人员一声声“你好”中,哪怕我离开武汉,每每想起,心里都会偷偷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