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在成都是主食,也是小吃。以前,成都人大多不怎么爱吃面,上世纪70年代,食品凭票供应,大米与面粉搭配供应,一个月里总得有一半的时间吃面,对很多家庭来说,显得多了点。主妇们总得想办法把面做得好吃点,在佐料上下工夫,所以每家的面都有自己的风格。吃着吃着,就吃出了感觉。现在很多人,包括我,已经是面条的爱好者了。在朋友家做客,能吃到不同风格的面。我曾有个很能干的女友,给朋友们煮面总喜欢变换材料做臊子或浇头,如摊鸡蛋弄成小块,加入切成丁的胡萝卜、黄瓜或青菜,炒得香香地端出来,大家用勺子加在面里,喜欢吃辣的可加辣酱,又好吃又好看。这个朋友后来去了外省,想起她,就想起她做的面。
好多人家都喜欢做一些碎肉臊子,每次吃面的时候放一些。待菜油在锅里烧热,放碎肉末进去煎炒,加点酱油提色,放几粒花椒提味,根据口味,可酥松可脆硬。有个同学的母亲做的臊子面很可口,咸鲜微辣,很有名小吃担担面的感觉。
酸辣面流行于成都民间,吃完满头大汗,特别畅快。有一次感冒了,头昏脑涨,我姐给我做了一碗酸辣挂面。汤宽、面少,放入酱油、醋、辣椒、葱花,再烫几根绿油油的豌豆尖,热腾腾的,酸辣味直冲脑门,连汤带面痛快地吃下去,盖上被子出出汗,睡一觉,病好了一大半。
更多的味道是在面馆尝到的。小时候住庆云北街,街口一家面馆生意很好,清汤小面一碗八分钱,红油素面一角二,清汤炸酱面一角六,素椒炸酱面一角八。用料其实很简单,全靠煮面的火候和味道的调配。
现在成都的面馆一般都有炸酱、牛肉、排骨、海味等品种,还有好多特色面馆,耳熟能详的有华兴街的煎蛋面;牛市口的老��面,招牌叫家常面,用的是干、脆、焦、香的臊子;还有青石桥的荞面、宾隆街的刀削面、大石西路的鱿鱼面……以及炖鸡面、京酱面、鳝鱼面、回锅肉面、鸡杂面、肥肠面、蹄花面……在成都,还能吃到宜宾燃面、崇州查渣面、邛崃奶汤面等特色面。
大慈寺还是成都博物馆的时候,和朋友常去那里喝茶,坐在阴凉的院子里,享受一个悠闲的下午。饿了,旁边有卖甜水面的,筷子粗细的手工面,配上芝麻、花生酱、辣椒油、蒜泥、白糖,色泽酱红油亮,味道甜辣鲜香。
最忘不了这样的场景:几个客人进来坐定,服务员上前问明了,便大喊一声:二两牛刀!三两怪刀!即牛肉刀削、怪味刀削之简称。只见师傅左手捧面团,右手挥刀,刷刷刷,一根根削得整齐的面飞到锅里。那削面的过程,真叫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