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酒食轮流作东 礼尚往来的宜宾转转会

分类栏目:首页>>石占学院

开间奶茶店

早在南宋时,我国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剑南诗草》中便曾写过《岳池农家》一诗,盛赞四川农村“农家农家乐复乐,不似市朝争作恶”,如实记述了在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四川农民愉快劳作、丰衣足食、自得其乐的景象。陆游另有一诗,并曾确切地描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生动地展现了旧时农家宴客的欢乐场景。这种农家在丰年后相互酒食的习俗,在宜宾则称之为“转转会”。

“转转会”虽有酒+肉=宴会”(《新华字典》的释义)的特征,但菜式简单,不拘荤素;酒也并非“必为瓶装”,更不用“名酒”;粗茶、叶子烟,另加“烧红苕”之类以作“点心”,更算不上“大吃大喝”。参加“转转会”者以老年人居多,他们不打牌、不上茶馆,三五知己不时聚会,轮流作东。由于来客多自携食品用提篼提到主人家中,有如世俗“打平伙”,故又被称为“提篼会”。

据粗查,宜宾民间(主要在农村)兴行的“转转会”一般有四种方式:

“月月会”。每月一次,时间或月初、月底,农忙时则顺延,一般一年聚会十次左右。至时,“会友”们互谈近况,多摆家常。有的干脆把饭桌置于敞坝边、竹树林下,大有孟浩然诗所咏“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风味。

“生期会”。一当“会友”生日,大家醵资买一像样礼品为之祝寿。寿者所备酒食也比平时略为丰盛以作答谢。此种聚会多“扩大”到寿者子女孙辈参加,所食虽甚平常,但祥和、幸福,场面热烈欢快,与会老人更感亲切、欣慰,从心底益发珍重来之不易的社会安定。

“年猪汤”。每年冬至(阳历12月下旬)后,进入“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时期,“转转会”便以请吃“年猪汤”展开。此种活动又因杀猪用手工方式必烫皮刨毛,俗又称“吃刨汤”。宜宾地区“南六”(指珙、长、兴、高、筠及原庆符县)各县喜吃薄片肉,故又习称“拈闪闪”,民俗之“筷子拈闪闪,调羹碰斗碗”指此。所食不过猪肉、肚杂,但必有血旺汤或粉肠、肉片氽汤,但丰年足食之气氛洋溢。与会者在进食时必盛赞女评价善于操持家务,喂得如许肥猪。旧社会终年勤苦又被人看不起的农村劳动妇女,一年中似乎仅有这一天,为那些胡子八叉的“大男人”们所当众赞誉。

“请春酒”。每年例从正月初三、四起,以“拜年”方式形成了新一轮“转转会”。虽是春节,旧时农民所谓“酒肉开花”时节,但也仅只腊肉、家制“常酒”(又称窨酒)或场镇小作坊酿制的泡子酒(俗称“包谷冲冲)而已。当时,物资不丰,条件好的,桌上多一小碗“瓤肠”(旧时对香肠的习称)或腊大肠炒萝卜丝之类。可是,与会者对此甚是满足,能边喝酒、边吃肉,边欣赏田边陌上怒放的杏花。因而,这种场合人们都喜气洋洋,领悟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于力我何有哉”的自信、自豪之感。

解放后,人们生活逐步改善,农民所得实惠逐步增多,故而农村“转转会”除“三个困难”、“十年动乱”中有所减弱之外,此俗沿袭至今。但“转转会”的内容与形式已有改革。近年,有的地方村、社还把此一活动作为年轻后辈对老年人的关心孝敬的体现,有的子女主动出资、出物支持老年人“办”下去。由于这批老年人不少是多年的基层干部或退休职工、同姓长辈,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因而“转转会”有时还发挥了调解家庭纠纷、协调邻里关系、劝导做错事者向善、制止非法封建迷信活动等作用。

不久前,一位卖红苕的市郊农民和我闲谈此事,他说我们和街上人搞法不同,一不用公款、二不喝一两百元一瓶的酒,老朋友难逢难遇,聚会一次一个人三两块钱而已。“转转会”在农村也还要“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