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无法接待儿童,有些钱不挣也罢。”
最近,北京一家咖啡店因为门口张贴了一张“有态度”的海报,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网友对此褒贬不一,有人双手赞同、“更想去了”,也有人强烈不满、实名拉黑。
这样的“进店规矩”,到底合理吗?
一、一则“不接待儿童”的公告,这家咖啡馆上了热搜
引发网友们激烈论战的咖啡店,位于北京后海一个相对安静的位置,避开了嘈杂的人流。
在大众点评上,有人评价说:这家店空间不大,只有吧台几个位置,有折叠椅,可以面向后海晒太阳,听着旁边街头歌手唱着歌,蛮惬意的,这里聚集了很多咖啡重度爱好者。
而因为一条“不接待儿童,有些钱不挣也罢”的公告,这家店最近上了微博热搜,一条视频有28.2万次观看,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口水战。
有网友说:“实名拉黑这家不近人情的咖啡馆!绝不会去这家任一分钱。”
也有人说:“实名爱上这家店,分店每一个都会慢慢去。”
——不得不说,咖啡向来“众口难调”,也包括服务需求的“难调”。
对此,主理人也通过媒体做出了回应:有这样的决定,一是因为店里只有咖啡和酒,没有适合儿童的饮品。其次是之前出现过多起家长带孩子进店,但因为没有约束好孩子的情况,导致事故频发,为此也有不少损失。
无独有偶,北京琥珀川咖啡、深圳坂田手造文化街的瑞塔咖啡等,明确表示不接待儿童的咖啡馆不在少数。
咖啡馆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场所。老板希望更好地维护彼此的利益,把咖啡店有限的空间,留给热爱咖啡的人,这本身也无可厚非。
一些网友却不认同,在网络上口诛笔伐,异常热闹。
对于这家店不接待儿童的规定,咖啡从业者又是如何看待的?
二、咖啡馆该不该接待儿童?看看同行怎么说
与多位独立咖啡馆老板聊了聊我发现,绝大多数人对那位“拒绝熊孩子”的店主表示理解,但也表示自己的店并不打算设置类似的规定。
“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喝咖啡,其实就是想‘放养’,自己休息一下,一些孩子的确会到处跑,影响到其他客人,店主应该是长期被折磨,实在受不了才写的公告。”广州一位独立咖啡店主如是说。
其实,不少独立咖啡店都有自己的“小规矩”,用一条又一条的规则来维护店内的舒适环境。
毕竟,店是私人的,盈亏自负,怎么运营是店主自己的事。在不损害顾客们基本权益的情况下,咖啡店主有权设置规则。
郑州一家咖啡店主理人,手写了很多卡片贴在墙上——“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抽烟”、“禁止打牌”......
深圳瑞塔咖啡,店里不仅不接待小孩,甚至没有wifi,目的是为了摆脱现代人被手机电脑绑架的状况。
店主还有小小的嗜好,比如喜欢客人围坐在吧台看咖啡制作的过程,还喜欢将磨好的咖啡豆拿给大家闻,让顾客很有参与感。
更重要的是,开一家咖啡馆,是否允许儿童进入,与店铺的客群关系很大。
有的开在人流密集的商场、网红街区,来打卡的往往是年轻时尚的小哥哥小姐姐;有的钻研技术,专为咖啡发烧友服务;有一些店,主打亲子咖啡馆模式,显然不会拒绝儿童入内。
如果是社区咖啡店,已婚已育的女性占据了一大部分客群,那就要另当别论。
很多咖啡店主理人告诉我,30+宝妈,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咖啡馆群体,她们能够带来的销售额是非常可观的。
年轻宝妈们又要带娃,又想跟闺蜜找一个咖啡馆放松休闲,“不接待儿童”的规定,也可能会把这部分客群“拒之门外”。
一位二胎妈妈的咖啡店主理人说:“对于客人带孩子进店消费,我很能理解,因为确实没人带,店主们其实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带娃真的很累,妈妈们也没招。”
这个年头开门做生意,咖啡店一面有人工、店租、设备损耗等一座座成本大山,一面有数不清的对手咖啡店挤压市场空间,作为主理人,在客户沟通方面,其实也可以多一些耐心和技巧。
三、顾客有带儿童需求,咖啡店主可以怎么做?
聊了一圈发现,要不要接待儿童,是很多咖啡店共同面临的一个痛点。
有些“规矩”大家都能理解,而真正引发消费者不满的,可能在于“执行过于死板”。
如果嫌孩子太吵,影响其他顾客,那些不停换座位自拍的顾客,是否也影响了其他客人?
单纯以年龄“一刀切”,是不是也拒绝了那些“年龄小,但自控能力很好”的孩子?
“开咖啡馆终究是服务行业,可以多想想其他办法。”一位咖啡馆主理人说。
1、一个“儿童区”的魅力,家长们都懂
我采访的咖啡馆店主中,不少主理人都会专门给小朋友们打造安心玩耍的区域,或在室内摆放五子棋、圣诞树、精挑细选的绘本读物,或在店外留出一大片空地,供孩子玩耍。
还有些咖啡店,有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甜品和饮品。这些有趣的模式,既让家长们可以安心享受咖啡,也能解决咖啡店的痛点,甚至带来多一份营收。
麦当劳总部旗舰餐厅与中信书店合作,首次推出了咖啡、书店与儿童剧场结合的亲子空间
2、有咖啡馆对儿童设置有趣的进店条件
有些咖啡馆空间的确有限,对于小朋友的到来,其实也不需要一律拒绝。
相反,可以在入门的时候与小朋友建立“小小的约定”,既能不伤害消费者的情感,又能增强小朋友的规则意识。
中国台湾一家名为“遷鳥陳列所”的咖啡店,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物、标本以及古著,造价昂贵,最贵的标本,标价甚至高达6位数。
店家坦诚:我们并不相信所有小朋友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规定不招待12岁以下孩童,除非可以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30位。
这种“进店规则”,或许不仅仅是对店内昂贵物品的保护,让有行为能力的孩子证明自己,也创造了一种不抹煞可能的公平性。
3、换一种顾客易接受的方式表达“拒绝”
爱尔兰首都的都柏林有一间咖啡店叫“白鹿咖啡店”,对吵闹的孩子多收“15%尖叫费”。
虽然这只是咖啡店店主的一个无奈的调侃,法律也未必允许,网友们却普遍赞成,甚至希望这种模式大力推广到各大公共场所。
可见,对于熊孩子吵闹,大多数消费者都深恶痛绝,“教训一下熊孩子”的做法,大家也表示理解。
所以,咖啡店若是执意不接待儿童,其实也可以将做法或文字措辞写得温和点。
比如有咖啡馆就给出提示:“店内陈设多有棱角、于儿童安全有隐患”,说着“如果您的孩子不能保持安静,就请下次再来”。
选择终究是双向的。
店家有权选择客户,客户不满意也可以不去消费。对每一家咖啡馆悉心营造、精心打磨的氛围,我们不妨宽以待之。
对“熊孩子”,店家如何选择是一种经营自由,但其实也是智慧。
激烈的竞争之下,咖啡店想活着,想活得好,只做好眼前那一杯咖啡远远不够,更要经营人的关系,在展现个性的同时,用什么样的方式和顾客相处,是独立咖啡馆始终需要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