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5元/杯,在上海卖“低价咖啡”能赚钱吗?

分类栏目:首页>>石占学院>>品牌案例

咖门

开间小酒馆

下沉市场5元/杯的幸运咖,已经在挑战行业价格底线了。


最近,我在上海又发现了一个品牌,自带杯美式5元、拿铁10元,开在写字楼,开业第一天就开始排队,最高峰一天出杯量过千。


这家店能赚钱吗?低价咖啡在上海行得通吗?带着一系列疑问,我到这家店一探究竟。


Cubic Coffee 三立方咖啡


一、低价咖啡在上海,最高日出超千杯

 

这个在上海有勇气卖“5元咖啡”的品牌,叫Cubic Coffee 三立方咖啡(下文简称三立方)。


发现这个品牌,是我在刷大众点评时,看到上海白领都在晒一款咖啡杯。点开发现,这家店开业期间送杯子,款式简约大方。

 

搜索了一下这家店,发现店里仅有13款产品,不分大小杯,黑咖啡统一10元/杯,奶咖统一15元/杯,手冲20元/杯,自带杯再减5元。

 

这相当于,顾客自带杯点单,最低5块钱,就能买到一杯美式,加了冰博克牛奶的Dirty只要10元,而手冲仅需15元,还免费加浓。


这一模式,让我不由得联想起让Manner一炮而红的2平米小店。

 

三立方创始人刘思强告诉我,9月6日试营业当天,没有任何推广,也没有上线外卖和大众点评,一上午只卖出了3杯咖啡,送出去3个杯子,但到下午,店里就开始排队了。

 

第二天,门店爆单,小票机甚至因连续工作烧坏了。

 

到了第三天,“我们上线小程序,只设定了760单,8点钟开抢,3分钟就抢空了。”刘思强说,后来最高峰时,日出杯量过千。


特殊之处,不止价格。在天天排队的试营业期间,三立方坚持“周六日不上班、中秋节不营业,国庆放假7天”的上班节奏。

 

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神奇小店?前阵子我专程到这家店看了看。

 

二、美式5元,毛利还能超过60%?

 

三立方咖啡坐标上海长宁区金钟路,门店开在凌空SOHO底商,面积35平方,周边有包含携程、黑石集团在内的4栋大楼,约2万名白领客群。


见到老板,我第一个疑问就是:在上海这么卖咖啡,还有利润吗?

 

刘思强告诉我,即便是自带杯,5元/杯的美式,依然能有60%的毛利。

 

老板给我算了一笔账,一杯美式用的豆子是20+g,成本约1.5元,自带杯没有包材吸管的费用,仅算原料,产品毛利达到了约70%。


拿铁使用的是鲜牛奶,一杯加280ml,成本约3.5元,加上豆子成本,自带杯10元,也有约50%的毛利。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质疑,豆子这么便宜,能好喝吗?是精品咖啡吗?

 

从我亲测的效果,以及门店30%的复购率来看,口感是在线的,而价格之所以低,在于老板在供应链端的布局。


“我在国内投资了烘焙工厂,产能可以供应100多家咖啡馆使用,我拿到的豆子成本和别家的生豆成本一样,没有烘焙加价。”刘思强说,“其实相当于用烘焙厂反哺新品牌。”

 

此外,刘思强在南方还有一个咖啡连锁品牌,开了10多年,在生豆采购上有规模优势,有一定的议价权。

 

刘思强分析,算上门店的整体成本,如装修、设备折旧、员工工资、房租等,平均一天只要能卖到200杯以上,就能达到盈亏平衡点。

 

而从9月6日营业开始,到9月18日,门店天天都在排队,中午高峰期能排出门外3~4米,2台3头的咖啡机不停运转,也很难满足需求。

 

顾客最多的时候,点一杯咖啡要等4个小时,“很多顾客都是早上点了咖啡去上班,中午吃饭的时候再来取。”


中秋节假日之后,门店的生意恢复到了正常状态,每天出杯量稳定在400杯上下,加上豆子、杯子等周边产品销售,门店整体能盈利。

 

按照刘思强的设想,门店规模化复制后,毛利还会有所提升。

 

二、模式复盘:8000个杯子带火一家店

 

三立方咖啡所在的写字楼区,竞争十分激烈,周边1公里内有2家Manner、2家星巴克、2家瑞幸,还有Tims、贝瑞、Wagas、麦当劳、湃客等,总计20多家有咖啡售卖门店。

 

“选竞争这么激烈的地方,就是来测模式的。”刘思强表示。


刘思强所说的模式,就是一套“低价吸引+高频复购+快速复制”的写字楼打法。


第一步就是用低价+礼品,让品牌在目标客群中自传播。


“在高级写字楼上班的白领,收入没想象中那么高。咖啡的价格应该像香烟一样,单价低易获取,哪怕一天2~3杯,也不会心疼钱包。”刘思强表示。

 

有诚意的价格,是三立方的打开市场的开端。

 

在低价基础上再送礼品,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忍不住分享”的感觉。

 

试营业第一天上午送出去的3个杯子,“10块钱一杯的咖啡还送杯子”的消息,很快就在周边中传开了,下午店里就开始排队。


写字楼商业的最大特点,是客群聚集,自传播速度快,一个公司有一个人买,很快周边人就都知道了。

 

第二步,送出去的杯子,大部分都会形成复购。

 

在三立方采访的2个小时中,店里拿着杯子来点单的顾客,络绎不绝。

 

老板告诉我,试营业3周,送出了8000个杯子,“现在觉得送少了,因为后期都是拿着杯子来点单的”。

 

而8000个杯子怎么送,老板也摸索出了一套方法:

 

第一周,顾客点任意饮品送杯子,新品牌第一次露面,简单直接给福利圈粉;


第二周,点指定饮品,如点Dirty送杯子,有目的性地让顾客尝试更能体现品质的产品,产生品牌忠诚度;


第三周,拉3个好友,成为小程序会员送杯子,当顾客对品牌有了认知,再去转介绍,成功率高,而且介绍的也多是周边目标客群。

 

目前三立方咖啡,在3周的试营业活动过后,已经积累了1.5万的会员,这些顾客足以维持一家店的营收。

 

第三步,开启门店复制,实现规模化。


在三立方咖啡的店里,我还有一个发现,虽然只有一家店,但门店的吧台、桌子、椅子、墙壁上贴的羊毛毡壁纸,全部都是在工厂开模定制的。

 

从一开始,刘思强就做好了复制的准备。

 

“我要做的就是门店装修模块化,速度快的话,可能1~2周就能装好一家小店。”


目前刘思强已经在选址开第二家店了,他计划到年底要开3~5家店。

 

三、低价咖啡,能成就下一个Manner吗?

 

在饮品领域,价格每降低5元,就能把市场重做一遍。

 

这让我想起蜜雪冰城和幸运咖,把价格一降到底。但相比于在下沉市场发展的幸运咖,在上海做低价咖啡,“成就下一个Manner”,最少还要看3件事:

 

1. 先看市场有没有这个需求


低价咖啡,做的就是高频刚需的生意。

 

在刘思强看来,真正的刚需族,早晨需要一杯咖啡开启,中午需要一杯提神,下午开会可能还需要。


即便是一杯咖啡只卖15元,对白领来说3杯45元也是有压力的。“而我们的价格,想喝的时候随时舍得喝。”


而在一二线城市,刚需族大量存在,找到这群人、把价格做到底,或许就有生存的空间。

 

2. 能不能在低价的同时,兼顾调性和产品

 

咖啡价格再低,也得有调性、有态度,“低价不低质,便宜不丢脸”。

 

在三立方咖啡,周末不营业并不是没人买,他们测试过一次周六营业,卖了200多杯。

 

但刘思强说,周末不营业,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稀缺感,也让员工感到骄傲。


此外,店里的手冲,虽然点单率只有1%,但产品线必须保留,因为很多消费者会以此来判断这是不是一家精品咖啡馆。

 

再来看产品,要想做到低价不低质,考验的是供应链整合能力。

 

无论是下沉市场的幸运咖,还是上海的三立方,都在供应端有优势,才能做到这个价格。


3. 主理人能不能从咖啡馆老板,转变为企业管理者

 

据石占小吃培训了解,未来咖啡市场将会分化成两种,一种是高性价比的“快咖啡”品牌,另一种是注重高品质和精致场景的慢咖啡品牌。

 

Manner就是典型的“快咖啡”模式,高性价比、可复制、可规模化。


这也是低价咖啡要走的路,用规模化经营,来提升盈利能力。

 

沉浸咖啡多年的老板,内心深处都有情怀与执念。能不能从情怀开店,转变为公司化管理,是对经营者的考验。

 

从经营角度来看,连锁门店开到 50家店以后,成本会越来越高,复制门店难度也会加大。

 

面对着“成本、效率、体验”,咖啡馆还能不能在低价的基础上依然有钱可赚,而且能规模化发展,才是对低价模式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