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细活,入局“手作”要耐得住寂寞。
阿嬷,你怎么都不会老?
阿嬷很快就会老了。
要多久?
再五年。
那再过几年,等你老了,
你就可以教我熬凤梨酱了。
“情怀能不能当饭吃?”这个问题我长期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这段话,再将阿嬷手作过去近5年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一一翻阅,结合其市场表现,答案已跃然脑海。
能,不仅能当饭吃,也能做出一个令人瞩目的茶饮品牌。
一、店不多的阿嬷手作被瞩目,情怀算是主要因素吧
2018年3月5日,阿嬷手作(后文简称阿嬷)的2篇微信公众号推文正式推送。
第一篇告知3月6日试营业,饮品免费品尝,算是发送了请帖,请阿嬷的顾客前来“试菜”,多提意见。
第二篇在同一天推送,对阿嬷是谁,有何特点,做了具象描绘。也正是前文——“等你老了,你就可以教我熬凤梨酱了”的出处。
阿嬷是谁?
一个前往台湾走访数十位阿嬷的厨房,捧读她们珍贵的料理秘籍,总结出“那隔着厨房的门帘,就算是再艰苦,阿嬷也会想尽一切办法,用看似平凡的俗物,制作出属于家的日常味道。而这样的手艺,我们叫她匠心”的饮品创业团队。
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则用“现做手作茶饮品牌”而概括。
阿嬷出现之前,手摇、现制,或者是那具有浓郁海岛民居的装修风格,在行业中已有显现。
比如手榨柠檬茶、手捣水果茶、手作珍珠/芋圆,还有厝内小眷村、一芳水果茶。外表有相似,阿嬷却在内核进一步。
黑糖珍珠全程制作4小时,光熬煮就需要超过1小时
手作芋圆底料,荔浦芋头现煮、现熬、现搓
古法现熬冬瓜茶,现削现熬
底料无添加调味料,4小时需要丢弃
……
相比之下,只是多了更多现场制作,多了更多繁琐工序。这也导致在试营业中,不少消费者吐槽其出品慢、排队久,甚至被质疑起“饥饿营销”。
但一切,阿嬷似乎并未因此为放弃初心,仍在坚持。
初心为何?
2018年3月24日,试营业的两周后的再次推文《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是一场冒险的旅程……》让阿嬷的本质更加具体的展现。
对于经营中的问题,他们自然早有预测,思考过如何让黑糖珍珠无限供应,想过客人会不会感觉奶茶太淡、因无奶精不习惯,也知道复杂的操作对于稳定性的挑战。
纵然有千般忐忑,但抱着一颗改变行业半成品天下的野心上路了。
你看,又一个“行业叛徒”出现。
试营业的两周,在未做广告宣传,只是朋友圈的宣告下,客流一天天的增加,员工超负荷工作,芋圆因存储不当被大量损失等等,让他们乱了阵脚。因为失误,接踵而来的则是投诉与质疑。阿嬷能做的则是请求多一点时间,毕竟只想专注于产品的初衷需要时间慢慢显现。
无志者山压人,有志者人搬山。阿嬷的真心在接下来的产品中一一道来。
开业初期的阿嬷,产品以鲜奶、手作珍珠、芋圆为基础,从6月开始,多了手作饮品多元性的探索。
现熬水果酱、手作鲜果肉布丁、现蒸鸡蛋布丁,一步步打破饮品用料的“经验”。牛油果、米麻糬、龙井茶、毛荔枝、超浓抹茶、鸡皮果、水牛奶、现熬酸梅汤……一次次丰富饮品创新的可能性。
由于食材的季节性与制作工艺的复杂性,这也让阿嬷的新产品时常下架,变为季节限定,令消费者不时看到新意。
不过,这样的产品结构与制作方式,注定阿嬷难以上高速路、走快车道,除非放弃早先立下的flag。可贵的是,直到现在仍在坚持,就如一辆行驶在大漠戈壁中的越野车,特立独行。
近5年,仅开出近40家店,且全为直营,可见其克制。
仅是克制,放缓速度,也不一定能成就如今的阿嬷。她还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二、专注产品不一定只讲产品,还有情绪价值
我关注阿嬷的第一支视频,出自阿嬷2022年2月3日的推文,此时阿嬷进驻上海。
通篇未讲自家的产品,只是输出一个观点:
做好一杯奶茶很简单
只需越过山川
越过田野
越过溪流
从纯粹的食材和手艺开始
以铜壶制作世家的坚持为开篇,再依次展现有机茶、黑糖、荔浦芋头的追根溯源,将阿嬷的手作匠心与坚持,通过光影委婉的展现情怀,而非平铺直叙的表白。
而这一视频,似乎也开始加深了更多人对阿嬷新的品牌印象——食材好,品质自然好。
后续的视频将此风格延续。
进入广州,以广州年轻人儿时记忆为主线,描绘甜蜜与幸福时光。
进南京,则以广西竹编制作工艺为引,过渡至南京,展现南京白局、金陵刻经、南京云锦的艺术与技艺,以此致敬每一位手作人。
一个广西品牌,进入外地,如何与本土相结合,让当地人接受,阿嬷做足了功课。
此时的阿嬷,与行业另一个传奇“茶颜悦色”很像,都在用文化向顾客介绍自己,以双方的共同话题拉近关系。
我们倒是可以将阿嬷看作一个文化传播公司,源于产品,又跳脱于产品。类似的视频还有很多,诸位有兴趣可前往其视频号一一观看,总能获得点心意。
2022年,我们在武汉的媒体朋友,时常提及阿嬷并心生向往。我好奇他们如何得知,答案近乎一致,就是那一个个视频的质感,以及背后的寓意。
品牌与消费者的心意相通,有时不只是促销后的你好、我好,情感上的共鸣往往也能搭起桥梁,从喝一杯饮品变成为共同兴趣而交个朋友。
这也就是情绪价值的意义。
///
2023年底,阿嬷上海的“食材店”开始试营业,我们可以看作是阿嬷的新业务。大致是将其用于制作饮品的食材直接售卖。
这一业务,对于阿嬷应该挺重要。对于一个直营,且注定难以快速复制的模式,面对租金高、人工贵、竞争加剧的茶饮行业,这项业务如果顺利,倒是可以令其更加专注于食材的选择、产品的制作,缓解其仅靠店面扩张、饮品流水盈利的不足。
而成功的关键,也在于阿嬷需要更为严苛的专注产品本身,为品牌做到品牌信任背书。坚持“匠心”近5年的阿嬷,实则还有更长的路。只是这条路,少有人走,倒是显得相对轻松自如。
最后回到今天的话题,为何说“手作”这一品类别轻易碰?
手作不是简单的手工制作,背后是原料从田间地头到门店、到制作工艺的全流程管控,是对一个心中标准的度量与坚守,是需要引发消费情绪共鸣恰当其处的表达,一切看似容易,却又难以坚持。
在招牌上标出“手作”前,或许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深入过原料源头,是否能做到全程现场制作,是否接受产品过了赏味期直接报损,是否能忍受慢工才能见效应及难以快速复制的寂寞等诸多难点。
不只是金钱的损失,更是精力的付出。
如果不能,请别轻易尝试。毕竟这两个字背后的深意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