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街头,排队的大哥告诉李光洁,烤鸭用特制的卤浇过,卤汁必须由鸭油做成,才能香而不腻。关于吃,南京处处是行家。
“ 每天中午,南京有百万人从新街口,从鼓楼,从河西江宁仙林桥北蜂拥而出。他们寻找食物的脚步,带着最原始的血性。每个成年人有一万多个味蕾,百万人就有一百亿个味蕾。” 南京人用百亿个味蕾经过日积月累千锤百炼,吃出了一座秘而不宣的美食金字塔,塔里藏千百种美食花样。
于是请来南京当地领路伙伴“南京有个号”,为我们描绘出一座南京街头美食金字塔,让大家可以火速入戏,由下而上、由里到外,多方位把南京吃个通透。
一、
一个外地朋友问我:南京到底有什么好吃的?那种只在南京才有,散发着浓郁的南京风味,经常会藏在街边小巷里,然后价格适中童叟无欺,但是排队的人又很多的美食?
他还补充了一句:不要推荐鸭血粉丝了,爱过。
我恍然大悟:你特么早说啊,能把南京人聚在一起的,除了梧桐之外,就是这些好吃的了。
南京价格适中童叟无欺项背相望百吃不厌美食界,呈金字塔状分布。金字塔的底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面馆。
明瓦廊弹丸之地,就有项记,姚记,协记,易记等几家分路而治,一到饭点熙熙攘攘辣油满面,让人有一种如果哪天老板不干的话南京人民就会情绪不稳定的感觉。
××大碗皮肚面,××城南老卤面,小马牛肉面,三鲜面,六鲜面,九鲜面……不管是粗的还是细的,圆的还是扁的,每一家的门口,都挂着一块牌子,上书四个大字:标点美食。
一位常年浸淫于微信朋友圈的吃面资深人士告诉我,如果把南京所有写着标点美食的招牌连起来,可以绕城墙三圈。
金字塔的底部除了各种面馆,还有不少面食界的其他成员,如辣油馄饨,牛肉锅贴,鸡汁汤包还有金陵大肉包,他们团结在以面条为核心的南京面食代表周围,坚定不移地沿着每天一碗面的南京特色饮食道路前进。
二
金字塔底部往上,是一坨老字号,马祥兴,韩复兴,刘长兴,包顺兴,安乐园,绿柳居,奇芳阁……南京老字号大多数来自清朝和民国,在民国时期发扬光大。
想当年1947年,常凯申过六十大寿,指定要刘长兴的螃蟹包。
再想当年1927年,宋美龄请马歇尔到六华春吃饭,点了一道瓢儿鸽蛋。本来大家正在谈笑风生,菜一上桌老马立即闷声大吃,吃完还连声称赞:“真好,真好!宋女士的脸蛋也像鸽蛋一样嫩白!”说得宋美龄满脸通红。
金字塔再往上,是一坨克氏原螯虾。毕竟不少人嫌弃小龙虾已经过气了,十三香小龙虾的名字不能再吸引到文艺青年。我觉得饭店菜单该印上“王守义很高兴遇上克氏原螯虾”这样逼格的名字,把小龙虾挽留在民间美食榜单的舞台。
为什么我会把南京小龙虾比老字号排名高?你别愤愤不平,大部分老字号每天都能吃到,迅速刺激大脑多巴胺让我们欢欣愉悦的爆膏小龙虾,顶多能吃半年。龙虾店的代表我不知道是谁,从《热河》里可以听出,秋林龙虾去的次数不少。
小龙虾于南京人,不是一时跟风的网红食品,不是美国密西西比河岸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特异物种倾销。南京人和小龙虾之间有着上百年的源远流长的爱。据考证,日本1927年从美国引进小龙虾,吃了一下觉得肉太柴,所以主要作为牛蛙的饲料。1929年,日本人把小龙虾带到中国,最早登陆的地点在南京附近,也是作为食物和饲料。大概从那时起,南京人就第一次尝到了小龙虾的滋味。
当其他城市正对着这红色侵略型物种吃得新奇,南京早就在不懈努力地要把小龙虾吃成非遗。
三
现在,我们来到了金字塔的上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排队的长度成了鉴定街头美食的唯一标准。这个唯一标准,一举击碎了两个凡是:凡是贵的,都是美味的;凡是标点美食推荐的,都是要去的。
在金字塔的这个层面,我主要说的是三家店,小郑酥烧饼,芳婆糕团店,章云板鸭。
第一次听说小郑酥烧饼的时候,我以为他姓郑,实际上他姓朱,因为烧饼摊起步于郑和公园,所以朱老板给烧饼起了个名字叫小郑。郑和老师表示朱老板的逻辑很强大。
芳婆也不是一个叫什么芳的老婆婆,她名字叫史芳婆,卖了40年的糕团,如今也才60来岁。
章云不知道为何叫章云,据说他家有80年的老卤,我去,80年的老卤!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南京的风迎面吹来,风中夹杂着一个个烧饼的酥香,夹杂着一碗碗酸辣汤的咸香,夹杂着一块块鸭脯肉的酱香。
好了,我们终于来到了金字塔的顶端。
8月底开始,栗子摊将占领南京的大街小巷。到了9月中旬,随着金味栗子开业,每天都会有一大群人来到大香炉排队。知道的是买栗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又抢盐了。
在金味栗子的不懈努力下,南京人排队的底线一次又一次被突破。买50块钱栗子,花两个小时排队。对此,南京的电影院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到了2月中旬,随着金味栗子歇业,他们进入了更漫长的等待,等7个月。
那么,还有比金味栗子更牛的吗?有,那就是老太元宵。如果金味栗子在金字塔的顶端,那么老太元宵就在云端。
老太元宵只在大年三十到正月十八有售,平时在一家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有这么20来天聚在一起叠元宵。不租门面,只推小车,日售30000颗,南京美食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所谓叠,就像是厨师颠勺一样甩动筐子,让拌好的馅料在糯米粉中滚动,一筐元宵要叠6层才算大功告成。
每当夫子庙看人节来临之前,我都会看到白色的元宵在空中飞舞,让人不禁想起了白衣如雪来去如飞的武侠传奇。
老太:都到齐了吧,抄家伙。老太:接下来,我就把这套叠宵大法传授于你。老太:你练到第几层了?第五层了,不错。老太:煮宵靠的是内功,大火一分钟,小火闷十五分钟。老太:今年到此为止,大家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