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既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耕的起始。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讲究以农为本,对立春格外重视,从朝廷到民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迎春神、打土牛等等。
尽管今天人们过立春的“仪式感”已经淡化,但许多富有特色的迎春食物却流传至今,成为珍惜春光、开启一年大计的标志。
一、春饼春卷
春饼堪称最经典的立春食品,它的前身“五辛盘”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立春吃生菜”的习俗,这里的生菜是生的蔬菜的统称。到了晋代,立春吃的生蔬菜固定为几种有辛辣味的蔬菜,如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芫荽(香菜)、葱、萝卜等等,称为“五辛”。
今天在东北、华北等地仍然流行的“咬春”、“啃春”——生啃萝卜,就是五辛盘的遗风。用来啃的萝卜种类不限,有点甜味的青萝卜、心里美萝卜、冰糖萝卜最受欢迎。不少家庭还要在日历标明的立春的时间开吃,用咔嚓咔嚓的啃萝卜声迎来春天。
不过,这一习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在东北,许多不喜欢生萝卜味儿的人在水果摊老板的游说下,将啃萝卜改成了啃苹果,像平安夜送苹果一样,成了新时代的民俗,使得立春这一天,苹果的生意也比平时要好得多。
大约从唐代起,用薄面饼卷着切成丝的生蔬菜的DIY吃法——春饼登上了人们的餐桌,迅速成为立春食谱的主流。经历千年的传承后,春饼里的内容益发丰富,今天的春饼包的馅儿以自由搭配的熟肉、鸡蛋、炒菜为主,生葱、生蒜、生香菜之类的“五辛”早就成了配角。在北方,卷春饼常常要有初春刚上市的新鲜韭菜、菠菜、葱,嫩绿的颜色大大提升了人们的食欲。北京吃春饼最常配的“炒合菜”,就是把新韭菜和豆芽、粉丝、肉丝一起炒,盖上一层摊鸡蛋“戴帽”。
南方常吃的春卷,和北方春饼原本是同一源头,但馅料和包制方法更加精致,并且多了油炸的环节。刚出锅的春卷外皮香酥、内馅鲜嫩烫嘴,让人吃得根本停不下来。
春卷的馅料可甜可咸,立春时的江南地区最爱新鲜荠菜馅,稍微加点切碎的香干做点缀。在超爱吃甜的无锡,荠菜馅加量升级,成为本地特色的菜猪油馅。外地人看名字往往不明所以,吃一口才知道这种馅的味道非常独特,配料除了荠菜碎、猪板油丁,还有分量比猪油还多的白糖,用重油重糖起到提鲜的效果。
闽南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春卷又名“润饼”,回归了用薄饼卷菜直接吃的做法,馅料是将五花肉、卷心菜、海蛎、红萝卜、荷兰豆、豆干等各种菜切丝混炒,吃的时候先在薄饼上撒上海苔碎、花生糖末,再抹上酱料、放上挤干汤水的馅,卷成长条状,迅速大快朵颐。因为饼皮极薄,如果手速不够,可能还没等送到嘴里,饼皮已经露馅了。
各地的春饼、春卷流传至今,其实已经不限于是过节时的专属食物,平时也是想吃就吃。但在立春时吃它们,仍然是一种特有的迎春仪式感,正是“春到人间一卷之”。
二、除了春饼春卷,立春还能这么吃
尽管春饼和春卷基本占据了立春食谱的“C位”,但祖国之大正体现在不同的食俗上,不少地方过立春的食品自有特色。
闽北、赣南的客家人非常重视过立春,在福建浦城,过立春时要燃香烛、放鞭炮“接春”,供上两棵青菜、两棵葱和一碗特制的“春饭”,将碗里的米饭垒成塔尖状,顶端嵌入一个橘子,中间插一朵花、两片万年青叶,贴上以“春”字打头、后面一串吉祥话的红色剪纸。
福建宁化有立春吃“松丸”的习惯,希望一年都轻轻松松,事事顺心。松丸的特点是不像普通的肉丸鱼丸那么紧实,将瘦肉、冬笋、萝卜、香菇、葱蒜等食材切碎,炒熟调味后,和搅碎的豆腐、地瓜淀粉一起拌匀,团成丸子,一勺勺舀入汤锅。淀粉的量是否合适,决定着丸子能否成型。煮好后连汤带丸子一起热乎乎的吃,鲜香松软,确实会感觉浑身轻松。
在河北衡水,以及安徽北部、河南的一些地区,讲究“立春吃瓜,活到八十八”,但在立春这一天吃的瓜基本仅限南瓜。放了一冬天的老南瓜糖分积蓄充足,滋味香甜,口感粉糯的适合熬粥、炖汤,在南瓜汤里下点面疙瘩或是面条,在乍暖还寒的北方立春时节,吃起来热热乎乎,暖胃暖心;
如果南瓜的口感偏硬,不够软糯,反而还有一种更有滋味的吃法,就是用它做饺子、包子,但不是用来和面,而是去皮去瓤擦丝后做成馅。这可不是“黑暗料理”,南瓜丝和肉或者鸡蛋、虾皮都很百搭,蒸熟后有一种独特的清香,口感比常见的用来做馅的蔬菜更脆嫩。
温州的立春传统食品是春茶,古代叫“栾实黑豆煮糖茗”,用切开的柚子、黑豆加糖一起煮茶,现在一般用红豆、红枣、桂花、糖、陈皮等食材一起煮,成为一碗浓稠香甜的红豆糖粥。全家早起喝春茶,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爱吃懂吃的成都人,在立春到来后,不一定要吃春饼,更钟意应时上市的几种时令蔬菜:香椿芽、蒜苗、春笋,被第一场春雨沐浴过,格外清鲜怡人。香椿芽煎蛋、蒜苗回锅肉、春笋炒腊肉端上桌,作为新一年美食的起始,两个字:“安逸”!
而在成都成华区龙潭寺一带居住的客家人(清代从两广迁来的客家后裔),立春后有吃“鸟米粿”的习惯,用切碎的野生艾蒿和米粉做成粑粑,用玉米苞叶裹着蒸熟,现在已经成为当地客家文化节的一大特色。
三、从春节到社日,和立春食物的迷之重合 /
和春节重合
因为立春往往和春节时间接近,代表性食物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雷同。北方不少地区在立春吃饺子,就是典型的例子。毕竟对热爱饺子的北方人来说,没有什么节日是不能用一顿饺子解决的,更何况春饼和饺子的结构也有点相似,都是面皮包馅儿。苏州、扬州等地立春早餐吃汤圆,广西有的地方立春吃粽子,也都是过年吃的特色食品。
江浙地区关于立春还有一个“神秘传说”,腊月里打的年糕通常浸泡在冷水里保存,但过了立春后,年糕就很容易变质。所以,为了减少春水浸年糕可能带来的浪费,立春时抓紧多吃点堪称上策,各种吃法的年糕当然也会出现在立春的餐桌上。
和“人日”重合
在古代,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曾经有过吃七种菜做羹、摊煎饼的风俗。因为人日和立春的时间相近,有时还会重合,食俗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一种说法是广东顺德在正月初七的传统习俗是食用捞鱼生,搭配鱼生的各种蔬菜丝是“七菜羹”的变形。而在马来西亚华人和新加坡华人在春节家宴上,这个食俗又演变成了捞起鱼生(又称七彩鱼生,简称捞生)。
“捞生”的原材料除了生鱼片,还有生菜、西芹、红萝卜、黄瓜、柚子等各种生的蔬菜水果,切成五彩缤纷的细丝,在盘中分别堆起,有创意的还会根据当年的生肖摆出造型。
“捞生”的吃法很简单,洋溢着浓浓的社牛感。在向盘中的生鱼片和蔬菜丝浇上酸甜酱料后,全桌人拿起筷子,共同在盘子里搅拌,筷子要尽可能地往高挑起,同时争先恐后地喊出吉祥话,比如:“捞起!捞起!风生水起!”“捞啊!发啊!”等等,总之千万不要脚趾蜷缩,喊得越有劲,象征着新一年的财运就越好。
和春社重合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古时叫“春社”,公历日期和春分相近。春社之日曾经是乡村祭祀土地后聚餐畅饮的盛会。
早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里,已经出现了“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的“社饭”,这个习俗在西南地区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仍有流传。从湘西到黔东南,在社日时都能感受到“白米青蒿社饭香”。
不同地方的社饭可能做法略有不同,但基本原材料都包括野生蒿菜、带根的野生胡葱、腊肉和糯米。将蒿菜洗净,揉出苦涩的汁液,在锅中炒干,再在锅中将腊肉、胡葱炒香,和炒过的蒿菜一起,与煮到半熟的糯米搅拌均匀,放入甑子蒸熟或是在锅中焖熟。野蒿、胡葱的天然清香和腊肉的烟熏香气混合后,产生出独特的香味,也中和了腊肉的油腻。有的做法还会加入豆干、炸花生、炒黄豆等提升口感。吃社饭更大的乐趣,在于全家亲朋团聚的热闹喜庆。过去社饭还曾是互相馈赠的礼品。
各种各样的迎春美食,不仅体现出地域特色,更蕴含着对新一年的愿景。这个兔年的立春,你最想吃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