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起床,你更喜欢喝的是咖啡还是豆浆?
这两种饮品,堪称fashion和old school的典型代表,始终占据早餐饮品的前两名。而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都是用“豆子”做出来的饮品,咖啡能算“豆浆”吗?
一、咖啡和豆浆的相同之处
咖啡和豆浆,两者在制作工艺上确实有共通性:研磨、冲泡、过滤。而二者的差异点,也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多。
咖啡豆要烘焙,豆浆不用烘焙?错!
市场上也有专门的低温烘焙黄豆,卖点就是香味醇厚+豆腥味较少。
咖啡有手磨、速溶、胶囊……豆浆也有速溶和现磨,甚至还有厂家做过胶囊豆浆。
豆浆可以不过滤,咖啡一定要过滤才能喝?错!
如果你像我一样,在玩《荒野大镖客2》时留意过主角亚瑟喝咖啡的样子,你就会发现,他做咖啡的整套流程中,根本就没过滤这一步。
豆浆一般用黄豆,咖啡一定要用咖啡豆?错!
一战和二战期间,咖啡十分紧缺,人们就开始挖空心思寻找代用咖啡。谷物、坚果甚至是药材,都可以是代用咖啡的原料。这些平替材料中,比较典型的有橡子、菊苣根、蒲公英根、小麦、黑麦等等,而看起来只能做豆浆的黄豆,也曾位列“代咖”班。
二、咖啡和豆浆的不同之处
以上,都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下面,我就要开始严肃正经地从原料、营养和风味上来说,咖啡和豆浆怎么着都不是一回事!
❶ 原料物种差异
传统中式豆浆,虽然采用的豆子可以丰富到黄豆黑豆红豆绿豆,但究其根源,它们都是豆——豆目豆科的豆。一年生草本上长出的荚果,每到成熟季噼里啪啦炸的豆子是也。
而咖啡,甭管是什么品种咖啡豆,都是龙胆目茜草科咖啡属的植物。灌木上长出的核果,要去掉肉质的果皮,内里的种子才是我们想要的咖啡豆。
界门纲目科属种,在“目”这个层级上,咖啡和豆浆的原材料就已然不同了。如果咖啡豆是一种豆,那大熊猫绝对就是一种猫——大熊猫和猫至少同属食肉目。
❷ 营养差异
再看两“豆”的组分,差异也过于明显。
蛋白质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在干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40%左右。碳水化合物,则是大豆的第二类物质,约占干物质含量的35%左右。除此之外,大豆还是谷物中的中东富豪——储油量惊人,含量在20%左右,是其他谷物的好几倍。
咖啡豆中当然也有蛋白质,但含量仅在10%~15%区间,远远低于大豆。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45%~65%区间, 油脂则在10%~15%之间。
此外,咖啡中还有脂肪酸、有机酸、矿物质以及生物活性化合物等,其中有机酸是咖啡豆中非常重要的成分,绿原酸、咖啡酸、奎宁酸等丰富的酸,造就了咖啡的“酸”这一风味。
当然,咖啡里还少不了咖啡因,而大豆中是不含咖啡因的,所以喝了豆浆并不会觉得提神。
❸ 溶液与滤渣差异
看完“干豆”的组分差异,看饮品的溶液成分,其实差别也是相当明显的。
豆浆的“浆”在词海中的解释是:“又特指较浓的汁,比如豆浆;血浆;亦指黏厚如糊的东西,如泥浆”。
看看咖啡那清澈的模样,你摸着良心说,它“浆”吗?所以咖啡不能叫豆浆,但可以叫豆汁儿。(不是)
说完溶液,再说说过滤完液体剩下来的部分。
豆渣,是豆浆的副产品。在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发挥下,豆渣的吃法可太多了,豆渣饼、豆渣小花卷、豆渣糕……只要你想,豆渣完全能变出一桌子菜,还能做成豆汁儿。
而咖啡渣,作为咖啡的副产品,其中不仅有高含量的单宁和咖啡因,还有过多的纤维素、木质素,再作为食物可利用的空间真就不太多了。
❹ 风味差异
最后,当我们谈论两种食物的异同时,千万不能忽略的就是风味。
豆浆的风味是什么?原味不加糖不加盐的豆浆,是微甘甜的。闻起来的话,“豆腥味”会是最直接的感受,它不仅存在于豆浆中,还存在于豆腐、豆干等等一系列的豆制品中,是大豆与生俱来,难以去除的“特色风味标签”。
而咖啡的风味呢?舌尖上的体验是甜、苦、酸的巧妙融合。而鼻尖的体验同样丰富,花香、果香、脂香、焦糖香……目前,人们已经在咖啡中发现了1000多种挥发性物质,在烘焙过程中的美拉德、焦糖化等化学反应的促进下,咖啡的风味轮丰富得难以言喻。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个人意见,咖啡到底是不是豆浆,它可以是个分类学问题、人类学问题、语义学问题、营养学问题,甚至可以是个哲学问题。
咖啡可以是豆浆,也可以不是,无论人类观念上的咖啡和豆浆再怎么激荡碰撞,也无损于现实生活中二者的好喝。
好喝就够了。
这就像学名为 Pisum sativum 的软荚豌豆,无论是被中国人叫做荷兰豆,还是被外国人叫做中国豆,名字都不影响其美味。
更何况,如果要这样深究的话,这事儿就没完了呀。
比如,既然都是面粉加水,再整点儿发酵做成的,为什么面包不能叫烤馒头?又或者,馒头为啥不叫蒸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