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食堂,有6家因亏损停业……
2023年以来,社区食堂开门迎客和关门停业的消息频频出现。
据公开信息,北京、西安、沈阳、杭州等多地都出现社区食堂停止经营。有些食堂甚至开业不足两个月即关门,上百位老人预付卡无法退款。
社区食堂的具体现状究竟如何?这一模式最根本的问题又出在哪里?
一、开9家亏6家,有些食堂已经没人吃了……
近日,半月谈记者在中部某省一街道走访看到,当地建成的9家食堂,有6家因亏损停业。
进一步了解得知,该省老年食堂亏损面达到61.77%。江苏苏州共建成助餐点2059个,但实际运营只有913家,其中有一半助餐点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国家统计局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开展典型调研,结果显示,有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餐费价格很难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多地社区食堂亏损面占到一半以上,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是,来吃饭的老人没有预想的多。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向半月谈记者介绍了一组调研数字。
苏州老年助餐服务理论供客量为12万人,而日均实际服务量只有2.4 万人;
在无锡宜兴,助餐服务中心(点)日均服务人数约为3100人,仅占全体老人的1.22%;
在山东青岛,2023年,985处助餐机构服务95万人次老年人,平均每处每天仅服务3人次.......
二、风口过后的社区食堂,依然没有打磨出一个成熟的模式
社区食堂虽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是目前市场上依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标杆社区食堂案例作为参考。究其本质原因,社区食堂本身的模式就很让人质疑。
1、定位不清晰,到底是要解决哪部分人群的需求?
当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社区食堂到底要解决哪部分人群的需求?也就是说它的属性到底是公益性质还是商业性质?这一点目前依然不清晰。
按照此前官方的设想,社区食堂不仅可以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还能为不想做饭、不会做饭、没时间做饭的群体提供一个距离较近、菜品多样、价格相对低廉的用餐选择。
这样来看,社区食堂面向的是全体居民,既要满足老年人少油少盐低糖软烂的需求,又要满足一些居民“无辣不欢”的喜好,那不可避免就会出现众口难调的问题。
毕竟现在就连完全市场化的餐厅都无法兼顾所有人的喜好,又要便宜又要好吃又要丰富,谁的生意都想做,这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如果社区食堂定位的是服务老年人,那老年人本身外出用餐的频率就不高,要怎么撑起门店的生意呢?
2、和其他社区餐饮店相比,产品竞争力太弱
因为定义为食堂类型餐饮,目前大部分社区食堂的菜品种类都非常少,普遍存在产品口味单一、丰富性不够等问题。这就直接导致社区餐厅产品力太弱,没办法和周围其他社区餐饮店去竞争。
食堂切入市场首先就是性价比,但是这个需求夫妻店和许多连锁快餐也能满足,食堂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大部分小区,现有的社区商业已经可以满足百分之八九十居民的需求,许多夫妻店都能做到一顿饭十几块钱,有荤有素口味还不错,更何况还有一些像山东超意兴这样的连锁快餐品牌,也早已成为周边消费者的“食堂”。
就像某位网友所吐槽的:“几年前,小区边上以前有个类似社区食堂的饭店,有几荤几素可选的快餐也可以单独点菜。开始确实是价格优惠也有新鲜感,很多人去吃。但时间久了后不可避免要面临社区饭店都要面临的问题,客源少还不稳定和菜的花样变化小失去新鲜感。”
3、在外卖、夫妻店的挤压下,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
那社区餐饮能否像大学食堂那样档口化,提供丰富的餐品选择呢?难度太大。因为档口化要求客流量足够大,像医院、大学这种地方固定用餐的人多又有集中的饭点,客流量足够支撑食堂的生意。
但社区没有这方面优势,看着人挺多,早上上班的走了,中午上班的不在家,许多都是瞄准的老年客群。可是老年人不一定会喜欢吃,许多都愿意自己做饭。
而年轻人也不会把食堂当做吃饭的首选,他们已经被市场培育出来了,现有社会餐饮足够满足他们。有些年轻人中午在单位吃的就是食堂,晚上下班回家还吃小区食堂,这不太现实。
另一方面,外卖对于社区食堂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许多年轻人都已经习惯了点外卖。2021年11月4日,广东湛江一所高校的食堂老板嫌学生点外卖影响自己的经营,在校外和安保人员对一些外卖商大打出手。口味选择比较多的高校食堂尚且如此,社区食堂更难免遭受外卖的影响了。
职业餐饮网总结:
食堂最大的优势是性价比,但是现在的消费者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用餐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再会将吃饱作为第一诉求,而是更注重吃好、吃营养,这一点无论食堂是不是公益性质的都不会改变。
而当下的社区食堂,还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当做标杆的案例,依然存在定位不清晰、产品力太弱等明显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经营困难是普遍情况。
未来社区食堂能否打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型,练好自己的“内功”,这将是其能否在市场上生存下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