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品牌玩起了"外卖卫星店",到底跟不跟?

分类栏目:首页>>石占学院>>前沿资讯

餐饮O2O

开间奶茶店

近两年,餐企纷纷加大对外卖业务的投入。有的以副牌形式拓展外卖市场,有的设立卫星店专门运营外卖,还有部分火锅餐企推出“一人化”快餐式外卖。

一时间,餐饮业掀起了外卖掘金热潮。在此期间,餐企也逐渐探索出了成功进军外卖业务的策略。

01■餐饮品牌纷纷搞起了“外卖分身术”

过去,餐企主要依赖堂食,外卖业务仅限于上线几个套餐。然而近两年,餐企似乎突然觉醒,纷纷大幅增加外卖投入,并以独特的方式施展“外卖分身术”。

1、成立副牌,以跨品类的方式,探索外卖新模式

9月份,和府捞面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推出“和府拌饭大师”,专注拌饭外卖业务。

当下,和府外卖店供应拌饭、小吃、果饮、汤品等多样选择。

拌饭口味达七种,诸如黑塌菜卤肉拌饭、外婆菜卤肉拌饭等;小吃有四种,即溏心卤蛋、手工香肠、老卤凤爪等;果饮两款,为五指毛桃椰浆和陈皮柠檬茶。 

现阶段,“拌饭外卖店”尚处探索期,销量保持在数百份水准。类似之举还有海底捞。去年,海底捞为进军纯外卖市场,推出副品牌“海底捞下饭火锅菜”。

此品牌以下饭小火锅为灵感,摒弃涮菜形式,保留下饭特色,打造出兼具拌饭与火锅冒菜属性的产品组合。除下饭火锅菜外,门店还新增“冒烤鸭冒菜套餐”及非套餐产品“钵钵鸡”。 

为加快外卖业务发展,“下饭火锅菜”推出两种门店模式:

一是“挂靠店”,于现有门店内设专区销售;二是“卫星店”,在非核心商圈设立独立店铺。截至 2024 年 5 月初,海底捞下饭火锅菜门店数量已超 920 家。

2、开设卫星店,独立开辟外卖业务

所谓卫星店,是一种不设堂食,依托外卖平台辐射全域流量,凭借品牌影响力,专注提供高性价比外卖服务的纯线下门店。

卫星外卖店与传统外卖店存在显著差异。其一,传统外卖店可能同时经营堂食和外卖,而卫星店仅专注于外卖业务;

其二,卫星店面积较小,选址灵活,可位于租金较低的区域,而传统外卖店通常需更大空间和更优地理位置。

最早尝试此店型的应是农耕记。早在疫情期间,它在深圳部分地区单独开设了20平米、人均30元的外卖专卖店。该店一经推出便备受追捧,并在一年内扩店200家,对品牌贡献率达30%。

农耕记“卫星店”的成功,为众多餐饮品牌指明了方向:小店模式+小份菜+午餐价+纯外卖业务亦是一条可行之路,且有可能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在其带动下,2023年至2024年,周黑鸭、老乡鸡、木屋烧烤等知名餐饮品牌纷纷加大“卫星店”布局。

早在2023年,老乡鸡便与美团合作,借助AI选址、AI选品等方式,在北京宣武门开设了一家门店面积125平米、月流水80万的“快餐式卫星店”,目前已在全国拥有6家品牌卫星店。 

今年7月末,周黑鸭在武汉火车站附近社区开设了无人卫星外卖店。

模式上,主打无人售卖,骑手到店后,门店自动完成开门、取货、打包等业务;维护上,由附近专门人员负责日常补货、监督、维修和协助等工作;

产品上,以锁鲜装的20多款卤味为主;营业上,门店可实现无人值守,24小时营业。 

早在2024年之前,海底捞、大龙燚、肯德基便已完成“卫星店”布局。

如大龙燚推出主打冒菜的“大龙燚·火锅冒菜”,木屋烧烤打造了仅设外卖的“联合厨房”,以及支持外卖和自提的美食城店这三类卫星店。 

为进一步吸引更多品牌布局“品牌卫星店”,美团平台于今年4月推出了“品牌卫星店”万店返佣计划,包含6个月佣金返还、超1亿元流量扶持以及免费AI选址、选品、精准营销服务等三大扶持措施,号召更多餐饮品牌布局卫星店。

3、社交品类“一人化”,吸引外卖主力人群

火锅作为餐饮品类中外卖化难度较大的一种,面临多重挑战:配送时需维持食材新鲜与热度,难度极高;客单价偏高,难以覆盖以外卖为主的1-2人客群;且高度依赖就餐体验感和氛围,家庭环境难以模拟。

然而,为摆脱对堂食的依赖,火锅品牌开始探索外卖化的新路径,并衍生出诸多创新玩法。

玩法一:推出火锅冒菜,主打一人食外卖市场。

例如,九毛九旗下的山里面,凭借冒菜+米饭+贵州酸汤的组合,推出人均40元的火锅冒菜。

大龙燚更是开设火锅冒菜外卖店,30平米的小店日实收可达万余元。同时,大龙燚还在外卖平台上推出多款自选菜品的“火锅冒菜”套餐,涵盖荤菜、豆类、蔬菜、丸类、主食等多种选择。

玩法二:火锅“下饭化”,通过米饭+火锅菜的方式,赋予火锅一人用餐属性。

太二品牌曾尝试以拌饭+一人一锅的形式,让小火锅具备拌饭属性,进而抢占快餐市场。这一创新使下饭小火锅同时具备了下饭菜的功能,覆盖了1-2人的用餐场景。

这也启发了海底捞,直接弱化下饭小火锅的涮菜属性,强化其下饭菜功能,推出“下饭火锅菜”,使其更具外卖属性。

玩法三:火锅杯装、小吃化,以即食方式满足一人场景需求。

当下火锅市场上,火锅杯这一新物种应运而生。火锅杯将火锅“麻辣烫”化后装入杯中,便于携带与食用,具备小吃功能。

如上海左庭右院牛肉火锅,针对外卖市场推出子品牌“左庭右院鲜牛肉·烫捞”,通过鲜牛肉+多口味+杯式包装的组合,推出清汤杯、番茄杯、香辣杯等多种“烫捞杯”。

02■为啥餐企越发卖力发展外卖业务?

餐饮品牌之所以投入更多精力,加大外卖市场的投入,是基于以下重要考量。

1、破除堂食焦虑,减轻对固定空间生意的依赖

长期以来,餐饮生意皆以堂食为主,所有生意模型的设计均围绕此核心展开。如在堂食空间中叠加各类场景,丰富用餐体验;不断推出各类产品,提升单位空间盈利。

然而,疫情的突袭及人们社交需求的减弱,使众多餐饮企业陷入堂食焦虑。

一方面,房租、人工、原材料等堂食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疫情反复,使堂食服务充满不确定性;

再者,更多人选择在家就餐或外卖订餐,导致堂食需求减少;

最后,堂食盈利空间逐渐萎缩,客单价持续下降,翻台率增速放缓。

于是,在堂食受限的情况下,餐饮品牌不得不探索新的增长路径。

一方面,火锅品牌通过火锅冒菜化、拌饭化、杯装化等方式覆盖一人用餐场景,替代火锅堂食业务;

另一方面,餐企采用小店模式的卫星店+后厨统一制作配送+外卖平台流量优势,减轻房租、人工成本的焦虑。

2、探索第二盈利曲线,构建双矩阵盈利模式

自疫情爆发以来,外卖已成为许多人解决餐饮需求的首选方式,这一趋势极大地推动了外卖市场的快速扩张。

美团数据显示,每周约有2.75亿用户通过其平台满足餐饮需求,包括查询餐厅信息、查看评价、下单外卖、预订座位及购买团购券等。

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外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大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已超过1.2万亿元,占全国餐饮总收入的22.6%。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餐饮品牌纷纷采取行动,通过多业务线与品牌卫星店策略,打破堂食限制,积极拓展外卖业务。

海底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品牌针对外卖市场推出了三条产品线:经典火锅外送服务、面向单身食客的30元客单价下饭火锅菜品,以及为商务宴请、生日宴、家庭聚会等场合量身定制的欢乐宴服务,订单金额超过2000元。

这些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底捞为例,其外送网点数量从2023年初的450家迅速增长至年末的1400家,外卖业务已成为其第二大营收来源。

老乡鸡在深圳宝安区开设的卫星店,自2023年开业首月便售出18000单。大龙燚则凭借其供应链优势,实现了冒菜卫星店10%-15%的利润率。

3、抢占“一人食”市场,紧抓当下单身经济与宅经济机遇,有效扩充客群。

近些年,一人食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在抖音平台上,与一人食相关话题已累积近150亿曝光量,其中#一人食标签拥有25亿次曝光,而#一人食记则高达129亿次。小红书上关于一人食的种草笔记更是多达935万篇。

这一市场需求的激增背后,是我国独居人数的快速增长。据贝壳研究院预测,至2030年,我国独居人口数量或将达到1.5亿至2亿人。

为迎合这一市场需求,火锅品牌纷纷采取创新策略。一是通过拌饭+小火锅的方式,实现火锅的一人化消费,覆盖线下一人食客群;

二是推出冒菜套餐与火锅杯状化产品,满足线下1-2人的用餐场景;三是借助火锅卫星店与外卖业务,专攻一人外卖市场。

这些举措带来显著好处:一方面,精准切入单身经济与宅经济,使火锅业务覆盖更广泛的客群;

另一方面,推出快餐业务,将用餐时间拓展至午餐和晚餐时段,有效改善了午餐时段人气低、客流少的状况。

03■店面小型化,空间移动化,生意零售化

餐饮品牌正在打破堂食限制

除了外卖外,餐饮品牌还在以其他方式破除堂食焦虑。餐饮品牌对堂食的焦虑可分为三种:

对不可移动的物理空间的焦虑、单一堂食业务线的焦虑以及大店面积的租金焦虑。面对这些焦虑,餐饮品牌也尝试了不少办法来进行缓解。

1、首先,空间移动化,摆脱堂食限制,让经营模式可自由迁徙。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探讨移动空间的商业模式。此模式指的是餐饮企业借助餐车或无人餐车,将部分堂食功能迁移至店外或夜市。

为何选择餐车?原因有三:

首先,餐车形式多样,可自由选择。如后备箱式餐车、三轮车式小吃车等。

其次,餐车移动性强。可将产品置于车棚内,或将车棚改造为移动厨房,随时启程。

再者,餐车成本低且功能完备。例如,安井餐车总价仅12390元,却集烤、炸、煎等功能于一体。

高移动性和低成本特性,使餐车成为餐饮品牌突破堂食限制、实现多品类经营、延长营业时间、覆盖更多消费场景的理想之选。

例如,海底捞借助餐车开辟室内用餐空间,通过销售烤肉和包子,将经营范围扩展至早餐和夜晚时段;

而肯德基、麦当劳早已将早餐车驶入地铁站、景区、公园等客流密集的消费场所。

2、生意零售化:将产品预制化和拆分化,并在零售渠道销售

在家就餐实际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及时性用餐,另一种是非及时性用餐。例如,外卖属于及时性用餐,随点随吃;而零售则属于非及时性用餐,下单后可以隔几天再享用。

这两种形式有两个共同点:它们都以线上平台为主,且主要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然而,非及时性用餐的特点在于,餐品送达后有一定的延时性,可能几天后才被食用。

无论是及时性还是非及时性用餐,只要做得好,都能缓解堂食压力,实现业务增长。近年来,不少餐饮企业已涉足线上零售业务,并取得显著成效。

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海底捞营收达到214.91亿元,其中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35%,达到5.81亿元,这部分可视为线上零售业务的一部分;

调味品及食材销售业务收入虽同比下跌19.19%,但仍达到2.99亿元,同样属于线上零售业务范畴。

因此,海底捞2024年上半年与线上零售业务相关的收入合计为8.8亿元,占总营收的4.09%。

为此,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策略。

一方面,将餐厅中最受欢迎、独具特色的菜品进行零售化,如火锅店推出火锅底料、特色酱料,川菜馆推出麻辣香锅调料、辣子鸡等即食产品。

另一方面,开发方便快捷的食品,如自热米饭、拌面、速食汤等,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此外,还将餐厅的小吃进行包装零售,如糕点、卤味、炸物等,以增加产品多样性。

最后,设计易于携带、储存和使用的包装,如独立小包装、密封罐装、可微波加热的包装等,以提升用户体验。

3、去面积化:减少店内无用面积,缓解成本焦虑

近年来,“去面积化”已成为餐饮行业的新趋势。各餐饮品牌纷纷削减不盈利的“负担面积”,转而打造能够盈利并提升出餐效率的“盈利空间”。

为此,餐饮品牌采取了多种措施,实现门店“小型化”。例如,乐乐茶推出的 2.0 加盟小店,面积大多控制在 30 - 60 平米之间;

米村拌饭在设计时也规划了 60 平米的店面;更有品牌推出了面积仅 2 平米的纳米店和 mini 店。

品牌们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减少大型圆桌或多人组合桌椅的使用,厨房则采用高效的“U 型”“L 型”等布局设计。

同时,一些区域被设计为多功能用途,如设置可折叠的桌椅或隔断,在非用餐高峰期,可以将部分区域收起来,用作储物空间或员工休息区。

另一方面,品牌们积极寻求与其他店铺或商业场所的合作,在其内部开设小型门店,共享场地和客源。

此外,还在主店周边或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开设以外卖业务为主的小型分店。

品牌们还在店内设置独立的外卖打包和存放区域,避免与堂食区域相互干扰。

同时,精简菜单,砍掉销量低、制作复杂的菜品,保留受欢迎、制作简单且利润较高的核心菜品;

并设计单人套餐、双人套餐等标准化套餐,方便顾客快速点餐,也便于厨房提前准备食材,提高出餐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