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真热呀,不如吃点酸的!”
今年,烘焙界正掀起一股以云贵“酸”味为导向的风味浪潮。不少门店内,都开始上新打着“云贵灵感”的新品。
面包师们集体将目光投向西南,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风味,正成为打破夏日淡季魔咒的利器。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01、云贵“多酸矩阵”图鉴
先来让我们看看,哪些云贵酸味食材正在征服烘焙界呢?
// 酸木瓜
▶ 酸木瓜酸味非常突出但回甘明显,自带类似青苹果的清新果香,与咸味料理的适配性很高。
比如,金弎製作所制作的一款【COCKTAIL脆挞】中,以酸木瓜与咸味紫玉萝卜为主调,叠加白玉兰鲜花冷萃所制奶油。果酸的尖锐感被温柔化解,形成清爽系味觉组合。
还有商家选择从云南当地酸木瓜菜肴中汲取灵感。
我看到一款酸木瓜薄荷牛肉欧包就还原了当地酸木瓜炒牛肉风味,将炒制的肉馅裹入面团,再加入了木姜子(也是近期热门食材),赋予面包酸辣递进的层次。
// 刺梨
▶ 刺梨富含维生素C,果香浓郁且带轻微单宁涩感,形成了它独特的风味。
圆醒食品做的这款刺梨贝果,就强调了刺梨果肉的存在感,大颗粒果肉铺满奶酪馅,搭配松软有嚼劲的碱水贝果,果香得到了最直接的绽放。
我还看到有的面包店会提前将刺梨果干用刺梨酒浸泡几天,酒液的发酵香气为面包增添深度,同时降低酸度,更易被大众接受。
// 酸角
▶ 酸角的酸味突出甜味柔和,层次会比较丰富,而且香气特别,尤其被熬制后,香气更加突出,混合着淡淡焦糖香与果香。
目前更多应用于蛋糕口味。
这款酸角冻蛋糕,酸角果肉与动物奶油混合,甜酸果香与奶香乳脂轻盈平衡;顶部的酸角冻,更加滑爽冰凉,非常适合夏天来上一口。
// 酸笋
▶ 酸笋拥有酸味、鲜味还有臭味,层次很丰富,属于看起来“黑暗”,但对于喜欢的人来说,非常上头。
这款傣味酸笋鸡丁贝果,将酸辣风味克制平衡,而且韧性的贝果能承托住料理后的酸笋鸡丁,中和油腻,反而很符合亚洲人对 “下饭菜” 的偏好。
// 雕梅
▶ 它是白族的传统食品,事先将青梅手工雕花去核,然后加入适量比例盐和糖腌制,去除青梅的涩味。
成品口感爽脆,酸甜适中,且保留梅子的清香,很适合代替一些常规果干,来提供别样的风味。
一款简单的酸面包,混入雕梅、红茶、核桃,是天然香气碰撞后的美味。
不同食材贡献出的差异化酸味,为面包师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
02、云贵酸来袭,夏日新主张
往大方向来看,炎炎夏日,高温容易导致食欲下降。酸味,刚好是破局关键。
它不仅能刺激唾液分泌,激活迟钝的味觉神经,而且它清爽特质与“健康”“新鲜”等概念天然关联。
重点是,在实际运用中,酸并不单单展现一种单调的味型。酸甜、酸辣、酸爽、酸香等多元组合,轻松打破单一甜味内卷,扮演着“调味平衡器”的角色。
那为什么是云贵·酸味?
▶ 多变的酸感层次
云贵之“酸”,并非是工业酸般尖刻直白,而是融合发酵的圆融醇香、果蔬的清新果酸,甚至是微微辛辣的风味叠加。
这种复杂、立体、有故事性的特质,为厌倦甜腻的舌尖提供了一场恰到好处的叛逆与刷新,也为面包师提供丰富的风味灵感。
▶ 在地性成为核心竞争力
随着消费者对本土食材的热情高涨,曾经藏在深山的地方特产化身为面包创新的灵感库,也成为了与常规面包店拉开差异的法宝。
还记得上海烘焙店“闹·NOW”刚开业的时候,我们伊莎莉卡探店小分队立马跑了过去。
那时他家把「云南风味」作为主打,就让我充满了好奇。每一款产品更是强调了产地,来自墨江的紫糯米,来自东川的开花洋芋,来自漾濞的核桃……
这种通过具体产地传递的地域风味,既满足消费者对新奇体验的追求,又通过本土化叙事强化品牌辨识度。
▶ 文化认同的强势赋能
热门的旅游胜地,加上短视频和美食博主的推波助澜,让地域风味完成从味觉期待到文化符号的蜕变。
年轻消费者购买的不再只是一个面包,更是对一种云贵饮食文化的认同与体验,而这也是最具有传播力的种草信号。
比如每次都会在面包节上排起长队的贵州酸汤肥牛恰巴塔,凭借差异化的酸汤风味,真的把面包张力拉满,并引发“推荐-打卡-推荐”的社交传播循环。
这种内容传播不仅扩大了地域风味的认知度,更将面包从日常食品升华为社交货币。
03、从“网红”到“长红”:云贵酸热度还有多久?
我觉得,云贵酸与川渝麻一样具备长期趋势的潜力。
但当“云贵酸”标签席卷烘焙圈,同质化隐忧也在浮现。避免昙花一现的关键,在于深挖地域文化的不可复制性。
▶ 挖掘更多云贵风味食材
虽然借着文旅东风,云贵川风味中的“嗜酸文化”先一步脱颖而出走向全国。但云贵风味不只有酸味。
云贵风味特点中包含酸、辣、鲜等,拥有非常多特色食材与香料,比如折耳根、软哨、木姜子、苦茄、小茴香、树番茄、火腿等,都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味觉体验以及深刻印象。
而且云贵食材中的“山野”基因,如蘑菇、鲜笋等,也刚好匹配天然健康的趋势,更是符合消费者的诉求。
像是丘时在2023年推出至今的「贵州折耳根软哨贝果」,便早早将折耳根与软哨调味混拌,复现贵州的“野性”风味。
咸香微辣还带有草本香气,实现地域记忆的味觉转译,搭配韧性的贝果,让整体口感更加平衡解腻。
还有8号黄油最近推出的贵州风味系列面包中,木姜子以独特的柠檬清香和微微辛辣成为了这个系列里的常客。
尤其是木姜子法棍,仅仅趁热在法棍上刷上一层木姜子油,就已经能感受到不一般。
▶ 超越云贵风味大概念
寻找云贵特色食材之外,借鉴云贵发酵理念科学调整面包工艺,像是红酸汤、酸笋等都是发酵出来的产物,可以作为创新素材。
此外,深入特定村寨、特定民族(苗族、侗族、傣族、白族等),挖掘更小众、更具独特性的风味与工艺,利用真实故事来构建产品的新鲜感与文化底蕴。
▶ 与在地生产者深度合作
建立直采或定制化供应链,还可以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开发专属烘焙原料,比如定制不同酸度的酸角浓缩汁,学习茶味浓度的套路,从源头把控产品差异化。
最后我想说,云贵风味面包能出圈,本质是小众地域风味带来的新鲜感,不仅仅是云贵,任何拥有独特饮食文化的地区都有潜力打造自己的“味觉符号”。
但想要长期发展,仍需跳出猎奇表层,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与消费场景,用认同感来维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