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油双减只是开始!2025月饼场如何破局?

分类栏目:首页>>石占学院>>前沿资讯

伊莎莉卡烘焙所

经典烧烤全套机密配方及菜例

传统与创新的交响曲,正在重塑这个332.8亿元的月饼市场。

中秋未至,但月饼季的战场已经打响。

这几天,我陆陆续续看到一些门店品牌或是馅料厂家开始上新产品。

刚巧,昨天还看了一场月饼比赛。虽然没有特别完整,但也收获了一些信息。

今天就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01、重构的月饼市场,该怎么做?

中秋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艾媒咨询曾预计在2025年,中国月饼销售规模将突破332.8亿元。

那现实的大环境,是什么呢?

消费者的钱袋子变扁了,“月饼刺客”买单的人变少了。

工厂化的月饼货变多了,商超茶饮等渠道都来收割了。

我还看到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新消费群体中62.9%购买月饼用于“自己食用”。

这不仅打破了我对传统月饼“重礼品、轻口感”的刻板印象,也意味着传统月饼的送礼场景的变革。

当“自食”愈发成为主流,月饼也在逐步走出“中秋限定”的框架,向日常化、零食化发展。

这是传统节日食品与现代生活方式碰撞出的新火花,也是#月饼为什么卖不动了#问题下的一条“自救”之路。

那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到什么需求点呢?

我觉得有3个方面,1健康是底线;2美学即流量;3日常是增量,具体跟着我慢慢往下看。

02、健康是底线:从低糖低油到药食同源的传统智慧回归

“我减糖了。”

这是我认真看完比赛选手在介绍他们产品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健康化,并不是月饼市场的新鲜词,“低糖低脂”也是目前各品牌产品迭代的基本标准。

降低糖油比例,选择代糖替代蔗糖,利用黄油替换猪油、植物油……这些工艺调整顺应着时下健康趋势,也在尽可能保留着传统月饼的色香味。

与此同时,更具突破性的是“药食同源”概念的落地。今年5月的上海焙烤展,我就看到米月饼出现的频率变高了。

相较于传统月饼,米月饼配方中糖油比例大幅降低,通过蒸制而非烤制保留水分与软糯口感,因此热量也比较低。

内馅上热衷于从《黄帝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智慧中汲取灵感。

将秋耳、黑米、山楂、乌梅、阿胶、陈皮、枸杞、石斛、黑芝麻等传统养生食材入馅,同时精选新鲜大米替代传统小麦粉,将“滋养”的理念巧妙融合在月饼配方之中。

继续拓展功能性原料,还可以将益生元、胶原蛋白、超级食物等作为新的卖点,通过添加“健康原料”的动作来增加产品吸引力。

然而光有概念可不够,视觉才是触动购买力的第一道坎。

03、美学即流量:IP联名与潮玩化设计触达年轻群体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月饼不再仅仅是食品,更成为文化符号和社交货币。

近年来,IP联名成为月饼市场的“流量密码”,通过与热门动漫、游戏、影视等 IP合作,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例如去年苏州稻香村与游戏《黑神话:悟空》联名推出的“齐天揽月”礼盒,将游戏角色融入月饼造型和包装设计,通过IP的粉丝效应实现了精准营销。

还有前段时间火了的潮玩labubu,其独特的“丑萌”风格与Z世代追求个性、自由表达的需求相契合,当即引起了各种产品的“引用”。

这不,叛逆又可爱的labubu月饼也已经早早上线。

目前我已经看到利用它推出了脑袋版、全身版、全色版、混色版和填色版。刚好可以搭配公仔集邮概念,再次吸引住年轻人的收藏热情。

往深了来看,这种将月饼与潮玩结合的模式,在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形成了裂变效应的同时,更强调了2025年的造型创新,应该是让传统符号与当代审美对话。

而中式审美就是另一个重要趋势。

比如珐琅月饼,它的颜值真的非常高,承袭非遗珐琅美学,以区块色彩衔接的模式传承中华之美。

还有各类酥点,从中式传统点心中汲取灵感而改良的新苏式月饼,靠着东方文化底蕴形成差异化。

在月饼比赛中,我也看到了苏式月饼会是未来发展的重心。

04、日常是增量:从传统糕点到日常零食的进化论

首先从味道来说,2025年的月饼味觉创新,应“猎奇”走向“平衡”。

一方面,选择年轻人钟爱的潮流风味。像玫瑰、苔条、荔枝的口味,符合年轻群体对于突破性口味的期待。

拿荔枝来说,刚好可以借助《长安的荔枝》热度将比较小众的水果风味入馅。同时通过复合味型来提升风味度。

比如荔枝的清爽搭配玫瑰的花香,也是利用了经典糕点口味来做创新。

有道是,年轻人不是不爱传统,是不爱一成不变。一样的制作方式,用杏仁、核桃等代替传统五仁,就能将这款历史悠久的经典口味重新回到了年轻人的餐桌。

再者,如今消费逻辑已经变革。小尺寸降低负担感,推动下午茶、办公室零食等场景渗透。

前天,廣蓮申推出的拇指月饼就很有代表性。一口一个的尺寸刚刚好能满足尝鲜需求,更像是日常的茶点零食。

内馅选择了较为传统的中式菜肴系风味。红豆清甜、果仁丰盈、酸菜开胃、鲜肉咸香,包含了各种风味与口感体验。

而且,吃这样的小月饼无需再一口月饼一口茶,也可以轻松享用,这就能解决大家对月饼至少一半的抗拒,也更符合“自食”的需求。

这种日常化的转变,让月饼从“仪式感载体”变成“高频次消费品”,也让其有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月光依旧,但月光下的月饼,正在讲述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