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在烘焙史上从未被超越:可颂到底好在哪?

分类栏目:首页>>石占学院>>热门品类

全球烘焙指南

川味串串香全套技术

在早上的法国街头,不难看见人们咬着新鲜出炉不久的可颂面包衬上一杯拿铁,一不小心嘴角可能会残留可颂面包屑和咖啡奶泡的画面,实属经典了!

一、有趣的野史?

也许可颂现在是法国人的标配早餐,但可颂可不是起源于法国的哟!

早在13世纪,在奥地利就已出现新月形状面包kipferl(天然酵母全麦金牛角面包)的踪影。但一开始的新月形状面包只是用比较软的面团制成的发酵小面包。

在奥斯曼帝国战败后,奥地利的面包师想通过制作一种糕点来庆祝胜利,kipferl(德语中“新月”的意思)便成为这种糕点的符号——对奥地利人来说吃kipferl是胜利的表现——吞噬敌人。(该糕点还象征着出现在土耳其国旗上的新月)

1770年,随着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嫁给法国路易十六世,这位钟爱甜食的公主将她童年最爱吃的羊角面包引进法国,当时的大臣们开始争相效仿并逐渐形成新时尚。

直到20世纪初,巴黎面包坊才将羊角面包调制成以层状面团加上黄油的搭配,(就和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一样)第一份官方菜谱于1996年正式刊印在新烹饪百科全书当中,自20世纪起,这种新月式甜酥面包就成为法国特色。

二、乏味的正史?

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半个世纪,一位名叫奥古斯特·臧(August Zang)的前炮兵手于1839年在巴黎开了第一家维也纳面包店。

奥古斯特在店铺旁边摆上小茶座与桌子,让客人能在店铺内吃到新鲜出炉的面包。这一开创先河的举动让当时追求时尚的巴黎人为之疯狂。

除此之外,奥古斯特还把奥地利特产的kipferl面包带到了法国。kipferl呈新月形的面包上洒满了茴香或芝麻,松软可口,这个可口的小吃在巴黎美食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据说后来作为法国象征的可颂面包就是从这种新月形面包演化而来。

后来由美国Jim Chevallier还特地写了一本书《奥古斯特臧和法国可颂》来探讨法国可颂的来源。

三、可颂的格局早已被打开?

大约10年前,随着crount(可颂甜甜圈)的出现,属于可颂的格局已经打开了。最近有一种立方体形状的可颂在意大利打出了自己的天下。

这个最新演变的以方块形式出现的羊角面包,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热门产品。每天都有长队排在都灵的卡里尼亚诺广场周围,想要尝一尝新鲜出炉的Crubik。

这种独特形状的可颂现在在社交网络上大受欢迎,并在TikTok美食区众多竞争对手中崭露头角。

甜点师Matteo Baronetto说,他将他的创造命名为Crubik,是在向鲁比克魔方的发明者埃尔诺·鲁比克(Ernő Rubik)致敬。

Baronetto表示,Crubik的畅销对他来说还是有些意料之外。

总体而言,Crubik这种立方体可颂在都灵引起了巨大轰动,但是否能够受到法国人的喜爱还有待观察。

四、“卷王”可颂

很多面包房的陈列橱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产品,但是销量最好的还是优秀的可颂类产品。近年来,烘焙单品店正在一二线城市逐渐流行,并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一枚小小的可颂究竟有着什么神奇的魔力,让消费者欲罢不能。

1、色泽诱人的外观

“朋友圈先吃”的逻辑已是惯例,没有能出片的颜值产品都拿不出手。可颂金黄诱人层层缠绕的酥皮散发着“快把我吃掉”的诱惑,很容易让消费者心动。

2、百吃不厌的口感

可颂在制作工艺上需要将面团与黄油多次折叠产生清晰均匀的层次。消费者吃起来最直观的感受是外酥内软,略带弹性,淡淡的黄油香气随着咀嚼扩散且化口性好,这一切正中年轻消费群体挑剔的味蕾。

3、消费场景多样化

面包的餐食概念正在被更多的国人所接受,为了迎合更多的消费场景和消费者更多样化的尝鲜欲望。可颂也作出了更多新颖的改变:不光口味上有创新,可颂三明治、可颂冰淇淋的出现对年轻消费来说多了一个新的选择。

4、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

我们说,冷冻烘焙将会是大势所趋。在未来的几年时间中以面包房为代表的零售渠道对可颂产品将会产生大量的需求。

当门店规模变大,手工可颂无法实现量产规模化及标准化,也不能对产品品质进行保证。

而冷冻可颂半成品的出现,既提升门店的出品速度,同时也可以让师傅有更多时间关注到其他产品的创新应用上,提升门店上新速度。

写在最后

当今消费者对产品的口感越发的挑剔,起酥类产品口感更加丰富,更符合国人的口味,可颂单品店的发展趋势不能阻挡。

但当市面上产品开始千篇一律,口味上也相差无几时,消费者的忠诚度便大大降低,于是在保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品类扩宽以及消费场景的搭建就尤为重要了!

说到底,只要消费者喜欢吃,性价比高,愿意为产品持续买单,这才是门店存在的意义,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