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馒头最近有个新名称,叫“新中式馒头”。
这听起来就有点奇怪,馒头本来不就是中式的嘛,怎么还被加了“新”?
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先来看看这所谓的新中式馒头,长成什么样子。
一、中式馒头创新玩法走红
杭州这家名为“囤囤馒头商店”的店铺,最近在某书上别提多火热了。引来很多人前往去打卡。
既然叫馒头商店,那肯定就是卖馒头啊。但和我们记忆中的传统馒头店好像不大一样,有点…有点像面包店。
看网上的打卡返图,这些馒头被包装的很可爱,不光如此,造型、命名都特别生动有趣,算是明白为什么能吸引年轻人去买了。
我们来看几款店里主打的。
梨头,长得确实蛮像梨,据某书博主测评了解,使用鲜榨斑斓汁调色,闻得到外皮斑斓香气,里面是绿豆馅。售价7元。
番茄,红润的馒头中间包裹着一颗完整的牛肉丸,还有海苔肉松做辅助。
乍一眼以为是肉桂卷,凑近看原来是叫香芋咸蛋卷。南瓜馒头卷着芋头、咸蛋黄、肉松,这搭配听着好像欧包。售价6.5元。
看到这里,我大概了解了这家馒头店火了的原因。
第一,造型可爱。馒头做成蔬果的外观,冲着颜值可以尝鲜。
第二,口味烘焙化。海苔肉松、芋泥、玫瑰、绿豆沙、栗子,虽然这些口味都是很传统的本地味道,但不知道怎么被加进馒头里,再换个造型,感觉就有点“新”?
第三,店铺陈列有趣。和一般馒头店不一样,这家馒头店装修风格很小清新,陈列也很年轻化,有种在逛面包店的感觉。
第四,包装有创意。独立包装,撞色系纸袋设计。
第五,品牌创始人有故事。我观察到这家馒头店的老板自己本身就挺有话题。进入她的主页,被置顶的就是“00后辞职去学馒头”的一条视频。
点进去,文案里的几个关键词“一天学费1200”、“辞掉稳定的mcn运营”、“花光积蓄去学馒头”,你是不是也产生些许好奇了?
二、加上“新中式”,就能成趋势?
“任何东西加上新中式的前缀,都能博一波关注?”
某书上就打卡这家店的文案都出奇的一致,都用到了一个词,那就是“新中式馒头”。
有没有这种感觉?
现在店家们特别喜欢在任意现有的品类前加上“新中式”这个前缀。
仿佛它有一种神奇的魔法,只要加了这三个字,就能妥妥得到一博流量和关注。
目前已有的就包括新中式茶饮、新中式糕点、新中式汉堡、新中式馒头,遍地开花,各类品牌和产品涌现市场。
怎么说,新中式魅力这么大?
细看这些所谓新中式产品,你没有发现:
馒头不还是馒头的做法,只是换了内馅和造型;
茶饮不还是传统的茶,只是加了奶或水果或小料;
糕点不还是糕点该有的样子,只是造型年轻化,口味烘焙化;
只不过新中式系列叠加各种潮流玩法,换个名字,加个包装设计,参加几次集市贩卖,立刻贴上了青年文化的标签。
好奇欲望爆棚的年轻人怎么会不买账。
不都说现在的人排队买吃的,与其说是这家店产品多么好吃,不如说面前长长的队伍更有诱惑力。
因为:“别人都在排队,有人发朋友圈拍了这家店的东西”
所以:“我也要去排队”
当你排队排到了网红同款,内心会萌生一种成就感或者是满足感。
但回到产品本身,真的好吃嘛?
不一定了。
三、挂“馒头”卖“面包”,到底新不新?
回到今天的主题,新中式馒头。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搜索了不同平台,网友看法基本分为两类。
有人觉得新式馒头才是适合中国宝宝的“欧包”。
从创意来说,这样的馒头是有吸引力的。无论是造型还是口味,都很有想法。
我们不就是希望传统美食得到传承嘛,年轻人爱上做馒头,注入了年轻化的想法和创意,不是好上加好?
据石占小吃培训了解囤囤馒头商店在没营业前,它的线上账号就已经吸引了数万人粉丝。试营业第一天当天下午2点馒头就卖光了。
其他城市的新中式馒头店也不少,如五六穗开花馒头厂、馒头超人、UpUp更新馒头,主打一个馒头创新玩法。
另一拨人觉得花里胡哨,敢情加个新中式换个名字就算升级了?本质不还是馒头吗?
因为这些加持,馒头从原本一两元的食物,到5元+,甚至有的卖到了十几块钱。
这性价比可以说不高,甚至很低。
毕竟在大多数国人的思维里,馒头就是要配小菜过稀饭吃,百搭才是最重要。
烘焙化的馅料让人搞不懂到底是在吃馒头还是吃面包。
加上“新中式”反而变得既不像中式馒头,又不够西式面包。
创意是要的,但当下有些创意是不是真的能为产品和品牌带来实际稳固的效益和口碑呢?
是向前进步了,还是为了制造话题反而令产品低质化了呢?
考虑各种因素,新中式馒头的出现,似乎也没有被行业特别看好。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并不容易,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