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味到底是什么味?我们对原料进行测评,发现了藏在山茶花奶茶里的秘密……
这段时间山茶花很火,书亦橙漫山茶花、柠季山茶花茶奶、COSTA山茶花桃桃风味拿铁……茶饮、咖啡中频频出现山茶花的身影,线上线下都有很高话题度。
但,山茶花到底是什么味?山茶花味又是如何呈现在一杯饮品中?
一、饮品中的山茶花味从何而来?
都是给一杯饮品赋予山茶花的风味,现在市面上普遍是通过两种原物料来实现:
一种是带有山茶花风味的茶叶,如山茶花乌龙茶、山茶花绿茶等,也就是在茶底上体现山茶花味;
另一种是山茶花风味的糖浆,是通过茶饮中的添加物——糖浆,在饮品调味时体现山茶花的感觉。
两者的作用,虽然都是提供“山茶花感”,但实际上,这种感觉并非是固定的、统一的、唯一的味道,这是因为感官来源不同。
以测试中的山茶花乌龙茶为例,它是通过制作工艺,使乌龙茶有了一种不一样的花香感,就是当你喝到这杯乌龙茶做的饮品时,初闻能感受到花的清香味,细品茶饮能在尾端感受香气。
实际上,它在性质上跟茉莉绿茶、白桃乌龙等类似,只不过山茶花是最近在茶饮中出现的一种新风味,与目前市场常见调香茶的香型不同。
山茶花糖浆则与茶底是完全不同的领域。看外观,山茶花糖浆无色透明;闻味道,是一种强烈的、包围式的香气。
如果说附着于茶的山茶花,是茶汤经由舌头与喉咙从内部让我们感受到香味的意蕴,那么糖浆中的山茶花,则是一种通过鼻腔、通过外在感,用香味强烈包裹住我们的一种氛围感。
二、山茶花味到底是什么味?
另一个造成山茶花味道不同的原因,在于山茶花本身品种很多,其香味浓度也不同,有的浓烈,有的淡雅。因此,同属于山茶花香体系的茶饮,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在饮品中,我们能喝到的基础味道都是酸甜苦咸,“香”并不属于味道,但食材的多变与搭配,则赋予了一杯饮品更多味型。
如柠檬是酸的,茶是苦的,但两者调配后,酸味平衡了茶的苦味,就让茶的甘甜与柠檬的清香显现而出。
使用山茶花味的原物料调饮也是同理,山茶花本身并不承担提供味道的作用,它提供的是味型,能起到一定平衡或突出的作用,但至于最后得到什么味道,还看搭配。
至于单独的山茶花味,到底是什么味?如果用比较容易联想到的事物来比喻,可以说它既有茉莉花的清新,又有玫瑰花的浓郁,是两者杂糅结合的香味。
比如测试中的山茶花乌龙茶底,它的香气偏向于木质,是清新淡雅的香,更倾向于两者中的茉莉香;而测试中的山茶花糖浆,它是浓烈的香型,更偏向于两者中的玫瑰香。
此外,不同的香在一杯饮品中的呈现位置,也有不同。山茶花茶底的香,是在尾端,而山茶花糖浆的香,则是在前端。
在调饮中,理想的状态是前、中、后都富有平衡融合的感觉。
打个比方,如果做山茶花奶茶,前端山茶花香+中端奶香+尾端茶香,状态就是完整的。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定式,再比如前端水果香+中段茶香+尾端花香,也是可以的。
重点在于,三个段落都有不同的特性,来丰富一整杯饮品。
三、在12杯产品测试中寻找应用方式
在刘老师的测评中,我们使用山茶花乌龙茶、山茶花糖浆为原料,一共做了12杯饮品,分为山茶花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的是伴山青,属于另一种乌龙茶,不带花香。
测评的类型为清茶、柠檬茶、奶茶、水果奶茶,我们将山茶花茶底、伴山青茶底,分别与普通果糖、山茶花糖浆进行搭配。
在 清茶 的做法中:
山茶花茶底带来的花香,使整杯感觉清雅平衡;伴山青茶底的茶感相比起来很重。
在 清茶+山茶花糖浆 的做法中:
双倍的山茶花元素,使一整杯茶由始至终都充满浓郁花香,而茶感减弱;而伴山青与山茶花糖浆的结合,则是花香味在前,茶香味在后。
在 柠檬茶 的做法中:
果香在山茶花茶底的香气之前,会比伴山青做茶底要多一重复合的香。
在 柠檬茶+山茶花糖浆 的做法中:
山茶花茶底的香容易被掩盖,而伴山青则丰富了果香与花茶。
在 奶茶 的做法中:
乳制品的加入,分别为山茶花底和伴山青增添了奶香和丝滑口感,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茶感。
在 奶茶+山茶花糖浆 的做法中:
山茶花茶底与山茶花糖浆味型重复,在与奶的搭配中,不如伴山青与糖浆的搭配,使山茶花味更稳定。
在 水果奶茶+山茶花糖浆 的做法中:
水果用的是橙块,为饮品带出果香,在呈现效果上与前面的奶茶类似,区别只是味道更丰富。
茶底与糖浆,两者属于不同类型,并没有谁比谁更好,但是在应用上,两者是有区别的。我们仅从应用上来总结:
山茶花茶底在制作清茶、水果茶时,能很好地突出天然的茶感,以及清雅的香型;其优势在于可以调香定制,即使都用山茶花的茶底来制作饮品,不同品牌之间也会有区别,这就是差异化。
山茶花糖浆在搭配没有花香或者其他香型的茶叶时,能带出更多层次感;其优势是复配性更高,也更稳定,跟任何茶或其他饮品都可以搭配使用。
一些茶饮店的山茶花新品,用的就是山茶花的茶底,为的是突出茶香;而像一些咖啡厅,由于主产品是咖啡,用的就是山茶花糖浆。
怎样才是最好的风味?其实也没有唯一的说法。在我们的测评中,参与试饮者都有各自的口味偏好。如何进行调配,还要看品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