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拼性价比的小碗菜,能否成为热门品类?

分类栏目:首页>>石占学院>>热门品类

餐饮老板内参

秘制烤翅配方(干料、液体腌料保密配方)

血拼性价比?火锅、快餐、便利店...都卖它

接捧砂锅,人均20元的小碗菜,变身快餐界和打工人新宠。

简单来说,就是把快餐大桶菜,分开放到小碗里。

最近,由明星刘仪伟创办的刘仪碗小碗菜走红,口号“人均20块,成都头牌下饭菜”。该门店开在成都,24h小食堂。菜品约有近20种,均用小碗盛装,定价3元-19元不等,最便宜的是青椒土豆丝和手撕包菜卖价3元,回锅肉和鱼香肉丝卖12元,雪豆炖蹄花19元/份。

其实,类似小碗菜商业模式的餐饮品牌并不罕见。另一家藏在社区里的宝藏小店——李静记小碗下饭菜·小罐鲜鸡汤,被一众网友扒出来并前去打卡,被称为“小碗菜的天花板”,据说生意火爆日日排队,店内店外在高峰期都坐满人,人均20元左右,小碗菜价格从3元到15元不等。

再如,已经开设超350家店的化府小碗菜、超240家店的大先生小碗菜、超200家的江南家小碗菜、超170家的这一碗火爆小碗菜等快餐连锁,人均定价基本围绕20元上下,模式相似。

除了在快餐界名声大振外,小碗菜在转战火锅界,“小碗菜火锅”热度走高,小红书平台上,有关“小碗菜火锅”的笔记超过1万篇,抖音平台上,相关话题也有超2391万次的播放量。

何为“小碗菜火锅”?实则就是传统火锅与快餐化小碗菜模式的融合业态。

在深圳文和友,十全功夫自选小碗菜老火锅在社交平台走红。走进店,复古木桌,高脚马扎,红灯笼高挂,江湖气息扑面而来,一秒穿越到成都街头。自选小碗菜模式,价格透明,丰俭由人。

在这样的市井氛围里,小碗菜堆满餐桌,主打给人们一个“眼大肚子小”的快乐。

实际上,许多火锅店的菜品呈现形式,都在朝着小碗菜模式方向转变。比如海底捞此前在部分门店推出“小份菜”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小份菜和半份菜不同,分量与价格都更加“迷你”,顾客既可以在选择大锅时搭配小份菜,点小锅时也能搭配大份菜,使得就餐搭配更灵活。

小碗菜的产品形态灵活,除了餐饮门店,它也跨行业地出现在了便利店的货架上。

前不久,十足便利店推出了荤素搭配的健康平价小碗菜系列,人均10元,浙菜、湘菜、鲁菜一应俱全,如11.9元的小炒黄牛肉、7.9元的平菇炒肉、11.9元的油淋鸭、3.9元的酸辣大白菜等,菜品只需要用微波炉稍微叮一下就能即可享用,非常适合一人食。

不仅如此,在诸多高校食堂,小碗菜也非常常见。

小碗菜,本就不是新事物

除了以小碗菜命名的餐企之外,小碗菜的产品形式早已被应用在堂食和外卖场景。

一方面,随着新鲜现炒快餐品类和社区食堂模式的兴起,小碗菜产品形式被广泛采纳在堂食里,其中不乏有乡村基、老乡鸡、超意兴、稻状元等头部餐饮品牌。

在快餐店,经常标榜着新鲜现炒和菜品丰富,因为这是最吸引顾客进店的亮点之一。进店后会发现,现在现炒快餐店里的菜品呈现形式,要么是小碗盛装,顾客自选;要么是顾客自助夹菜。

相比之下,小碗菜的呈现形式,有几大优势:

其一,从商家角度看,小碗菜形式方便定价,且通过提前预分装,提高从点餐到出餐、结算的效率,减少人们的等餐时间,缓解用餐高峰期的排队等位压力,缩短顾客用餐时间,如此一来,固定量的菜品不仅可以减少浪费,降低经营成本,还能提高翻台率。而且无论是自取称重还是服务员给夹菜,都可能都会面临卫生问题,小碗菜则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以及人和菜品之间的接触。

另外,小碗菜这样的标准化出餐也能够快速响应和支撑门店外卖业务。

但缺点是,如果菜品全部用小碗菜去盛装,关键是会增加后期的清洗工作。

其二,从顾客角度看,明码标价的小碗菜,能够让顾客快速做出决策和预算,比如弹性组合,顾客可以用25-30元预算自选3-4小碗,避免传统快餐“固定套餐”的被动选择,提高用餐效率;比如,降低尝鲜风险,小众菜品,如香椿炒蛋以小份提供,试错成本降低;又或者是减少浪费焦虑,尤其是对于追求健康用餐的消费者来说,小碗菜能够更精准地控制进食量。

另一方面,延伸到外卖场景,小碗菜逐渐成为炒菜快餐商家最常见的菜品呈现形式。只不过外卖场景中,商家常用的是小份菜或者半份菜,虽然二者有一定差异,但出发点都是避免浪费。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指出,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加强按需适量点餐提醒,明确标示并合理配置菜品和主食规格数量,积极推广小份餐品,鼓励餐饮服务网络平台支持商户积极参与反食品浪费。

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美团平台上累计近168万餐饮商户提供了超过909万种“小份菜”,有超过4.8亿美团外卖消费者选择过“无需餐具”选项,累计减碳量超31万吨。

做品类?小碗菜还不到火候

相比砂锅、啫啫堡,小碗菜模式尚且还不能视为品牌或者品类。

首先,小碗菜的功能属性大于品类属性,其本质是呈现形式,属于分装标准化,在消费者认知中,它更像是“小份中餐”,难以形成独立品类心智。

其二,口味泛化,缺乏记忆点。当前小碗菜菜单多复制传统菜系,如宫保鸡丁、酸辣土豆丝,未形成专属风味体系。

其三,小碗菜的价值感容易缺失,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既要性价比又要品质,而一旦菜品品质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满意度落差。最近,小碗菜快餐,开始卷低价。在部分地区,有门店推出“小碗菜自助”,喊出“13.9元吃20多种小碗菜”的口号,听起来确实极具诱惑力。但不由得会让人怀疑,这么便宜,会不会是使用的食材不够新鲜、环境卫生令人担忧、太油腻不健康等...

其四,质疑“小碗菜都是预制菜”的声音越来越多。

尤其是菜品同质化严重,小碗菜被曝使用预制菜料包。食材清洗不到位、高油高盐,还可能混进地沟油和劣质米。尤其是外卖平台上的小碗菜商家,大多数没有门店,只做配送,最后吃到嘴里的菜品味道大同小异,因此有人质疑这就是现成的料理包加热制作,背后的供应商可能都一样。

比如,在社交平台上,这一碗火爆小碗菜就被网友爆料“标榜新鲜现炒,实则全是预制菜,两个十几元的菜,外卖到手后只有一小碟,分量少还难吃”。

而且在社交平台上,大概是预制菜工厂的用户,发布“10元的小碗菜用的全是预制菜”,目的就是找到商家来采购自己的产品,比如1.9元黄焖鸡、6.4元红烧肉...

或许,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本可以更高,前提是商家能够坦诚相待。如果门店能提前告知菜品为预制,或至少不刻意标榜“新鲜现炒”来误导顾客,即便真相曝光,人们至少不会感到被欺骗。有时候,真正的信任危机,从来不在预制菜本身,而在于商家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