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牛肉锅魁,一碗肥肠粉,老成都人的巴适早餐标配。
清晨,一只滋啦啦刚出炉的军屯锅魁,配一碗热乎乎的肥肠粉,是成都人眼中堪称经典的早餐搭配。
金灿灿的圆饼子里裹着鲜香的肉馅儿,面皮一层一层绕着圈叠在一起,咬一口酥脆蓬松,层层掉渣。
当年韩国高分综艺《街头美食斗士》的白钟元就盛赞“在巴黎买的油酥糕点都没有这个好吃”。军屯锅魁,是成都人排着队都要吃的心头好。
军屯锅魁到底有什么魅力?成都人早中晚夜宵都不放过!
在成都街头,军屯锅魁几乎是随处可见的传统小吃。而且一般肥肠粉店门口都有一个透明保温柜,里面是刚做好的军屯锅魁。
把军屯锅魁掰成大块,泡在的肥肠粉里(点击蓝字购买军屯锅魁的搭档CP肥肠粉),让其扎实地吸饱汤汁,仿佛是当地人一种约定俗成的吃法。
当地人拿军屯锅魁,早餐配肥肠粉、午餐当加菜甚至下午茶都可以拿来搭配一碗坝坝茶...外地人到成都旅游,也都被推荐一定要试试军屯锅魁。
军屯锅魁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一言以蔽之:那口让人吃过就忘不了的酥脆!
一定要戳开听声音,感受下军屯锅魁有多“脆”!
尤其是刚出锅的鲜肉军屯锅魁,一口真·酥掉渣,每咬一下,都是咔嚓咔嚓的悦耳声!外酥里嫩,和着内里肉馅儿的浸润,层次感丰富,油香、馅香、芝麻香、花椒香,满口溢香。
这小小饼子,其实已经传承了1700多年,曾是三国武将征伐天下时的果腹军粮。千百年的更迭,军屯锅魁现从一份简简单单的口粮变成了中外闻名的中华传统美食。
为了让身在外地的朋友,也能吃到正宗军屯锅魁,风物君从成都出发,向北60多公里找到彭州市军乐镇——军屯锅魁的发源地。
80年代以前,它一直叫“军屯”,后来在地名普查中因与另一个镇子重名,遂改为“军乐镇”,只是镇上的老人和传统锅魁手艺人,仍愿意以旧名称呼他们的故土。这里便是军屯锅魁核心的产地。
一个“完美”的军屯锅魁,是如何用“非遗技法”炼成的?
对老成都人来说,一个合格的军屯锅魁应当是出锅香飘整条街,蓬松酥脆地稍一用力就能掰开,入口馅多味美又好吃不腻。
用非遗技艺制作的军屯锅魁,“先炸后烤”是美味的来源!
烙锅魁的大锅在上,饼皮和馅料浸透油脂,再移入锅下的烤炉自然蒸发多余油脂,才能做到油香、馅香、芝麻香、花椒香充分融合,又好吃不腻口。
在彭州军屯,锅魁制作是学徒跟着师父一点点儿学的,只有把“一打、二抹、三翻、六转”的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心,用代代相传的匠心,才能做出正宗的军屯锅魁。
所谓“一打”,即指和面。和面俗称“打”,将老面与子面遵古训按比例混合,醒发更有韧劲的面团,接着抹油、揉打、叠合三五次,直到面饼软和不再沾手。
到了“二抹”,就到了饼皮层层起酥、馅料浓香味美的关键步骤,“打”好的面团分成均匀的小块并摊成长长的牛舌状——
一抹切碎的去膜生猪板油,牛舌面饼从上到下抹匀猪板油后,一手拉尾,一手轻轻抖动快速卷起,再甩成一个新的牛舌面饼;
二抹秘制古方调制的肉馅,抹好猪板油的牛舌面饼上,再抹一层厚厚的肉馅儿,重复卷起的动作后按压成圆墩墩的剂子,撒上芝麻,擀成巴掌大的锅魁,就可以下锅了。
接着油与火的重头戏“三翻”和“六转”便来了。
这是军屯锅魁颜值好看的关键,需要在锅里翻三次做到双面金黄。翻饼时机全凭大师傅的经验,早了,不够黄不够脆,晚了;肉馅易老,焦糊无趣。
除了翻面,还要“六转”。烙子锅大多半米有余,中心和四周的油量、油温各不相同,锅魁就要从外圈到中心轮流转换,才能更加起酥,肉馅香嫩不柴。有经验的手作师傅会徒手转,通过手指感知,让每一只军屯锅魁都达到上乘状态。
香而不腻的奥义藏在烙子锅下的烤炉里,烙好的军屯锅魁要竖着放进去“烤起”。高温下,多余的油脂溶解,自然蒸发,化成军屯锅魁出炉前勾人的香气,锅魁本身也因为高温鼓起来,变得更加酥脆蓬松。
至此,一个内外兼佳的军屯锅魁终于修炼成型,又酥又脆又香又嫩,入口化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