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烙饼、油炸馅饼,翻过来调过去,瞧瞧,熟了没有?”这是孩子们游戏时唱的歌谣。煎饼是北京的普通食品。摊煎饼要大饼铛,平民百姓都不置办,要吃煎饼就上煎饼摊买。只见卖煎饼的把小米面、黄豆面、白面调成的糊,舀一小勺倒在饼铛上,用竹制的刮子转圈一刮,薄薄的煎饼就成形了,翻个儿即熟。煎饼没有多少水份,很有韧性,抹点辣酱,撒点葱花,卷根油炸果子,边吃边赶路两不耽误,是劳动者的方便快餐。
明代北京人就有摊煎饼的传统,每年二月二家家吃煎饼,名曰:“薰虫”。
过去卖豆腐脑的是用挑子,每日早晚出现在街头,清晨卖的是早点,午后为人们在晚餐前“点补点补”。豆腐脑是卤水点的极嫩的豆腐,四川人叫豆花。豆腐脑挑子,一头是一个肚大口小的缸,外边用棉垫子包裹严实,以便保温;另一头是一个方形的架子,中间坐一口铜锅,锅里是浇豆腐脑的卤,四周摆着碗勺。
豆腐脑是用一个扁扁的铜铲一片片铲起来,放在浅碗里,然后浇上卤,点上辣椒油。豆腐脑太嫩了,不能说吃,所以北京叫喝豆腐脑。北京的豆腐脑挑子分回汉两种,区别在浇卤。回民卖的豆腐脑,卤是口蘑、木开、黄花,牛、羊肉汤勾芡;汉民用卤则是将牛、羊肉换成猪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