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上网真的挺无助的,居然刷到有人往江里放生鱼豆腐👇
“放生”鱼豆腐?那按照这个思路,是不是也可以“放生”蟹棒、包心鱼丸、墨鱼饼、鱼糕、龙虾丸……啊?毕竟它们都属于同一类——鱼糜制品。(*不要往河里放生鱼豆腐!不要放生矿泉水!不要乱搞!)
经常出现在火锅里的各种肉丸子和五花八门的鱼糜制品,这类食物往往都是被“黑”得最严重的,各种传言满天飞,让人想吃又不敢吃。
火锅丸子能吃吗?怎么挑?今天就来聊聊它们吧~
01 火锅丸子主要分为肉丸子类和鱼糜制品类2大类,具体放多少肉没有规定,但含肉量高的一般都会标出来。
02 添加剂合理使用是安全的,更需注意的是高钠和高脂肪,吃4、5颗丸子,就达到了每日钠限量的近一半。
03 丸子浮起来以后,最好还要再煮5分钟再吃。另外, 蟹棒外面的塑料皮也要撕掉再煮。
一、火锅丸子里有肉吗?有,但放多少没有强制规定
放在火锅里煮的丸类食品,大致可以分为肉丸子类和鱼糜制品类两大类。
❶ 鱼糜制品
像鱼丸、鱼糕、鱼饼、鱼豆腐、虾丸、龙虾丸、虾饼、墨鱼丸、墨鱼饼、贝肉丸、模拟扇贝柱、模拟蟹肉……都属于鱼糜制品一类,但里面具体有多少鱼肉,是没规定的。
这类制品最常见的执行标准是行业标准《冻鱼糜制品》(SC/T 3701-2003),其中规定产品里的淀粉含量≤15%(除了模拟蟹肉要求淀粉含量≤10%),并没规定鱼糜要放多少。
但是!如果厂家加了很多鱼肉,往往会标注出来,生怕大家不知道。
鱼豆腐相当于油炸鱼丸(只是做成方形的了),所以表面金黄焦脆。
大多数蟹棒,其实叫“鱼棒”更恰当。原料以鱼糜为主,表面的红色是色素的功劳,蟹味儿则是靠香精。虽然不是真蟹肉,但只要是正规厂家制作的,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危害。
涮蟹柳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外面的塑料皮要剥掉吗?
如果带着塑料皮煮,蟹棒不会散开,这层材质在110℃以下也不会融化。但是高温下煮久了,这层塑料皮可能会溶出有害物质,所以还是更建议撕了再煮。
❷ 肉丸
市场上所售的火锅肉丸子每斤10元~100元不等,大部分不是用纯肉做的,含肉量不等,其他配料包括淀粉、大豆蛋白等。
而且,牛肉丸里的肉也未必都是用的牛肉,牛肉丸里加鸡肉、鸭肉、猪肉、鱼肉、肉粉都很常见,牛肉也并不一定是最多的。
叫肉丸却不是纯肉,算违规吗?其实这方面也没有强制的规定,只有一些推荐性的标准,放多少肉都是可以的。
至于是否算骗人,关键要看厂家有没有虚假宣传。如果你买的是带包装的火锅丸子,其名称、配料表中必须如实标识。只要如实标了,那也不算骗人。
目前对肉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汕头牛肉丸》(DBS 44/005—2016):称作汕头牛肉丸的,其中的牛肉含量需要大于90%才行。
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鉴别方法:看是否标出用肉量。
优质的肉丸用肉比较多,成本高,价格贵,厂家肯定也会自信地标出来具体用了多少肉,有的还会用大字醒目强调。
二、火锅丸子还能吃吗?能,但要注意这几点
大部分丸类产品都会有一个非常长的配料表,里面有很多食品添加剂,这也是它们老被造谣的原因,但这些添加剂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在吃肉丸类时,还是要注意以下这几点:
❶ 脂肪含量高
想要让肉丸软嫩又肉香浓郁,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加脂肪。
比如有些肉丸类产品的配料表,在靠前位置有猪油膘、牛脂肪、鸡皮、起酥油等增加脂肪含量的配料。
不少丸子在咬开后也会发现它的横断面在滋滋冒油,而且这些丸子里多是饱和脂肪,从健康角度说,当然还是选脂肪含量低一些的好。
❷ 钠含量高
市面上大部分的火锅丸类食品,钠含量普遍都在500mg/100g以上。也就是说,吃这4、5颗丸子,你就会摄入每日钠限量的近一半。
如果你很爱吃这些丸子,那你最好考虑在其他方面减盐,也别再蘸加了盐的火锅酱料了。
❸ 煮的时间要足够
有人看丸子浮起来了就急着捞,其实不保险。
江苏疾控中心做过一次测定,发现冷冻丸子下到沸腾的火锅中2分钟左右就能浮起来,但此时丸子的中心只有45.4℃,重新放入滚锅中加热5分钟,中心温度才超过70℃。而只有中心温度高于70℃后,才能将绝大部分致病菌杀灭。
所以大家煮丸子的时候,即使已经浮起来了,最好还是等个5分钟再吃。
三、火锅丸子怎么挑?
❶ 包装食品更可靠
首先,最好买有包装的,那样它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营养成分、执行标准至少还是有数的,监督也相对有保障,比起街边摊位和一些小超市卖的散装的好多了。
❷ 正规购买渠道
一般来说,大型连锁便利店对食材的把控会比较严格,安全性就会高得多,所以大家还是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万一出事了也找得到人)。
❸ 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如果你并不追求含肉量,只要相对健康些,那就选相对低脂肪、高蛋白、低钠的比较好,具体参考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如果你想买高品质的,那就选肉、鱼占比高,脂肪和钠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