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好像就是为了团聚而生,一口热锅可以一直咕嘟嘟冒着热气,陪伴着不想散场的人们。火锅同样也是再包容不过的食物,不管是脆弹糯粉、麻辣酸鲜,任何人的口味偏好,都能在一口火锅里得到满足。火锅不只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某种中式文化鲜活而生动的体现——
吃火锅,可以没有很多繁文缛节,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自主掌控吃饭节奏,可以各自为战,可以高声喧哗,可以随意夹菜,甚至吃爽了光膀子都没人在意,当然,也可以有亲密无间的热络。当大家为今晚吃什么而意见不合的时候,火锅几乎永远能让所有人满意。
中秋吃火锅,对于不能回家团聚的人来说,还有另一重意义,那就是解乡愁。云贵菌菇锅和粤式猪肚鸡等品类,光是涮品就集齐了各地物产的精华;而像重庆老火锅和川渝藤椒火锅这样的热辣锅底,不同风味亦是当地记忆的最佳呈现。
一、重庆老火锅、酸菜鱼火锅、藤椒火锅......川渝火锅,团聚也要够味儿!
川渝火锅,中国火锅里当之无愧的“顶流”。
如果要说火锅这个词,大家脑海中冒出来的画面,可能多半是四川、重庆等地那种热辣辣的火锅。可以说,川渝火锅是中国火锅里当之无愧的“顶流”,甚至名片一样的存在。
如今,川渝火锅不仅开遍全中国,甚至远至欧美等地都有它的身影。前段时间成都开大运会,许多外国的大学生运动员们,也都选择在深夜齐聚火锅店,就为了体验川渝火锅的热烈氛围。
川渝火锅到底有什么魔力?
有人说,川渝火锅的核心,就是那锅麻辣飘香的底料。以重庆老火锅为例,一块牛油火锅底料里,光是辣椒就有二荆条、石柱红、红笼椒、子弹头好几种,还有江津的青花椒来提供麻味,甘肃的武都花椒、四川的茂汶花椒来增香,达州的醪糟来降燥柔和口感......各种香料叠加混合,如此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是一代代川渝人民结合当地物产,在川菜麻辣复合调味的基础上开发出的“集大成”之作。
但也有人说,川渝火锅的魅力在于那些充满节奏感的涮肉和涮菜。重庆老火锅的标志是桌上的九宫格火锅,每个格的温度不同,适合涮的东西也不同,中间的格子温度最高,适合用来“七上八下”涮毛肚和鹅肠,边边温度低,适合慢煮脑花、鸭血。一桌人围坐在八仙桌上,一人一双筷子各涮各的,温馨热闹。
关于重庆火锅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大多都离不开码头二字,在码头上繁忙了一天的工人,需要麻辣刺激且便宜的吃食,既能下饭填饱肚子,又能获得满足的愉悦,而川渝养殖业发达,下水量大且便宜,麻辣调味刚好能掩盖内脏一些难闻的气味,又凸显食材本身的爽脆与独特味道。再加之川渝地区气候潮湿,麻辣味刚好可以消解“湿气”,火锅和川渝简直是天作之合。如今码头文化已随时间逝去,但在属于自己的夜晚,坐在江水与轮渡旁边,看江水翻涌,吃火锅麻辣,依然是人们繁忙生活里最好的慰藉。
川渝火锅善调味,品种也不只成都清油火锅和重庆牛油老火锅,还有藤椒火锅、酸菜鱼火锅、肥肠鸡火锅等等。比如藤椒火锅,藤椒在四川种植历史悠久,据清朝嘉庆年间《洪雅县志》记载,至少在200多年前,四川人就已经在大规模种植藤椒,鲜绿的藤椒是火红的川渝火锅地图里一道亮眼的存在,用本地藤椒熬制出的底料,以麻味为主角,辅以鲜辣的口感,藤椒火锅同样鲜爽刺激。
川渝火锅因麻辣而流行,这种流行的背后,是码头文化的延续,也是川渝人民爱吃、会吃的体现,《隋书地理志》就曾说,蜀地人“性嗜口腹”,川渝人民把码头工人饮食逐渐改良、荟萃成了如今麻辣火锅的形态,热辣背后也是闲适会享受的巴蜀文化的绝佳呈现,亦是食不厌精的饮食精神的良好实践。
二、毋米粥、潮汕牛丸锅、猪肚鸡火锅......广东人吃火锅,清淡为佳
与川渝火锅大开大合的风格不同,粤式火锅如同粤菜一般,坚持本味,凸显食材本身的鲜美,并不强调过多的调味。
这种对鲜的坚定追求,就极致地体现在了清水打边炉里。打边炉,是广州人对吃火锅的习惯称谓,边炉是指“甗”和“炉”,甗,在古汉语中是一种阔口而扁矮的陶器,又因“甗”与“边”同音,人们便称“甗炉”为“边炉”,这不仅是粤语中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词汇的例证,更是岭南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留存的一个小小缩影。
边炉一词,早在清代《广东通志》已出现,“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顾名思义,清水打边炉的汤底仅仅是清水,最多会加点葱、姜、陈皮、玉米。吃打边炉的时候,一般用清水先涮鱼肉、鸡肉等肉类,待鲜美弹脆的肉类煮熟捞出,吃到七八分饱,此时的汤水里也有了鲜味,正好拿来涮青菜和面条,用最后的一点鲜味收尾。
同样清淡美味的还有隔壁顺德的粥底火锅,泡过的大米焖煮4小时,待米化为无形,此时,粥水就是火锅的底料。粥水黏稠润滑,食材放进去被瞬间包裹,口感也变得柔滑起来。粥底火锅尤其适合用来涮煮海鲜,在一道道食材下锅之后,鲜美都完全融合在了粥底里,此时的锅底恰恰是精华所在,以一口粥作为夜晚的收尾,温暖满足。
近几年,潮汕牛肉火锅风头无两,简单的牛骨汤做汤底,吊龙、脖仁、匙仁、匙柄、三花趾、五花趾、胸口朥......各种部位的食材把一头牛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牛肉火锅里的点睛之笔其实并不是肉,而是那弹牙爆汁的牛丸,用牛后腿肉反复捶打,不砍断纤维的同时,也让肉质更加紧实。牛肉火锅吃到最后,同样可以再来一份主食粿条,几粒牛肉丸,撒上芹菜碎和炸蒜,一点普宁豆酱提味,让人忍不住说一句,日啖牛丸三百颗,不辞长作潮汕人。
曾经在潮汕,牛肉丸大多都由师傅手工捶打。而如今潮汕牛肉丸能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如此大规模的需求和产量,工业化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现在随着技术发展和改良,机器搅打出来的牛肉丸,也同样的筋道上劲。
以注重食材品质的餐饮新零售品牌锅圈为例,为了供应全国万家门店,锅圈的牛肉丸会通过360°自动智能温控打浆机制作,每一颗牛肉丸都需经过了约17000次的控温匀速搅打,用标准化出丸来还原潮汕本地的滋味。
除了广府的打边炉和潮汕的牛丸锅,同为广东三大菜系的客家菜,也有自己的代表性火锅:猪肚鸡火锅,把鸡塞进猪肚里一起炖煮,调味中放入大量的白胡椒,这最早是客家女性坐月子时的一道补品,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道知名的菜肴。秋分过后天气逐渐寒冷,十分适合来一锅热腾腾的猪肚鸡。
广东地区以清淡本味为主的火锅,其实是上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道时光切片。以本地鲜美丰富的物产为根基,被讲究吃时令、吃鲜美的一代代岭南人保存了下来。广东火锅告诉我们,清淡也可以是一种美味。
三、老北京铜锅涮肉、云贵菌菇锅......中国火锅滋味,到底还有多少惊喜?
川渝火锅麻辣,广东火锅清淡,但中国火锅远不止麻辣和清淡,从南到北,因为地形、文化和物产的差异,各地还都有许多精彩的特色火锅。
在中国北方地域,因背靠内蒙古大草原,这里的火锅主角,就是鲜而不膻的牛羊肉。游牧民族吃火锅的历史从很早就开始了,如今在赤峰出土的辽代壁画墓里,就有契丹人宴饮、围坐锅边煮肉的场景,而后随着文化交流,这种快意恩仇、大口吃肉的饱含粗犷之风的饮食习惯,也开始传遍整个北方。
尤其是在北京,这种吃肉的纯粹快乐也被保留了下来,入秋后的聚会,人们的首选几乎都是铜锅涮肉。铜锅涮肉的锅底也十分简单,几片葱姜加几粒枸杞红枣即可,美味的秘诀,在于肉和蘸料。同样是清水涮肉,老北京铜锅涮肉对肉质的要求也同样很高,羊肉要手工现切,摆在盘子上,立盘不倒,羊肉涮好后要鲜嫩且近无膻味,各个部位的口感也各有不同,上脑瘦中带肥、黄瓜条瘦嫩、磨裆儿的羊肉味重。
而铜锅涮肉的灵魂,是那一碗麻酱蘸料。每家店都有自己的麻酱调配秘诀,腐乳、韭菜花、生抽的比例各有不同,还有点睛之笔:一勺刚炸出来的辣椒油,加上之后更是香气四溢。
南方的山林里,则生长了无数的菌菇,盛夏时节各种菌菇冒头,人们清晨上山采摘,中午就下山开煮,不同的菌菇有不同的风味,细细品味,滋味无穷。菌菇在夏天集中生长,想吃新鲜的,多半只限定在特定的时节和地域了,但好在吃不完的菌菇还可以晒干储存,让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时光酿造的菌菇醇香。
晒干后的菌菇因水分蒸发,游离的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会加倍浓缩,所以味道会更鲜、更浓郁,虽然口感不如新鲜的脆嫩,但十分适合做成火锅汤底,各种菌菇混合熬煮,汤底风味层次丰富,无论是涮肉还是喝汤,都极鲜极美。
曾经菌菇火锅的美味,是云贵山区的地域限定,如今人工养殖菌菇的技术发达,野生菌的采摘环节也开始有了无人机等技术加持,想吃到一锅鲜美的菌菇火锅,只需要买一份菌菇火锅底料即可。同样以注重风味还原的餐饮新零售品牌锅圈为例,在锅圈的野生菌采收基地,为了保证菌菇的新鲜,在菌农拾菌子装篮后,会通过无人机从山里空投到公路旁,随后以最快速度运送到附近的加工厂,留住这份山林的馈赠。
四、新派龙虾锅、番茄锅......在火锅这件事上,中国人的脑洞有多大?
中国人吃火锅的历史,大约要从数千年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温鼎”溯源,火锅,可以说是烙印在中国人记忆里的集体无意识。而后随着食材与风味的逐年累积与变化,发展至今,中国各地至少已有上百种火锅,并且随着人们的巧思与构想,还在不断地发展创新。
再比如,湖北人爱吃龙虾,于是就有了龙虾锅,小龙虾味道本身就极为鲜美,炖煮过的汤底更是浓缩了这份鲜味,吃的时候可以一边嗦小龙虾,一边涮火锅,一次性体验双重快乐。
还有近些年火遍全国的番茄锅,是新式火锅里的翘楚。浓郁的番茄汤底酸中带甜,有的还附着些许辣味,十分开胃,无论是涮菜,还是喝汤,或者是在最后的浓汤里加上米饭,以一碗番茄盖饭来收尾,都十分美味。
从火锅食材领域突围的锅圈食汇有一句关于底料的slogan,“底料好,涮什么都好吃!”而番茄锅可以说是这句话的最佳代表,包容的味型不仅十分百搭,不论是涮牛肉、涮海鲜、涮豆制品、涮蔬菜,番茄的酸甜风味总能适时衬托出食材的鲜美,而且这种温和口感也老少皆宜,是非常适合中秋团聚,可以融合各种人口味偏好的火锅底料风味。
好底料由好原料造就,锅圈番茄火锅汤料的番茄来自北纬42°黄金产区的新疆乌苏,每一颗番茄都在天山雪水的灌溉下长大,晒足1600小时太阳,滋味浓郁,在采摘过程中,也严格筛查只选好果,采摘后2小时就运输到厂,锁住新鲜与味美,因此制作而成的番茄锅底的汤头酸甜平衡,久涮不淡。